明朝往事:朱祁镇土木堡丧师,瓦刺兵临城下,看于谦如何力挽狂澜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引军大举入寇,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劳师五十万,御驾亲征。由于事出仓促,准备不足,加上王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听大臣劝谏,一而再地做出错误决策。导致大军在怀来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击溃,朱祁镇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也先乘胜挟持朱祁镇长驱直入,直逼北京。此时,明军精锐尽丧于土木堡,大明危在旦夕,随时都有亡国之虞。危机存亡之际,留在北京的大明朝廷,该何去何从呢?

一、郕王监国,于谦受命

得知土木堡兵败的消息后,大明上下一片慌乱,竟至于大臣聚集在一起大哭不止。英宗之母孙太后召集群臣,当众立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命郕王朱祁钰监国辅佐皇太子理政。


朱祁钰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此时兵部尚书邝埜随英宗出征,殁于土木堡,兵部事务暂由于谦主持。于谦是浙江钱塘太平里人,永乐年间考中进士,正统十三年,才担任兵部待郎。英宗出征前,他与尚书邝埜全力谏阻,未被朱祁镇采纳。

朝会上,许多人都有怯战的思想,他们对瓦剌畏之如虎,急欲逃跑,保全性命。侍讲徐珵借口天上的星象发生了变动,建议迁都南京,以避瓦剌兵锋。于谦听闻,厉声说道:“现在提迁都之议者,罪当斩首!北京是天下的根本,如果轻举妄动的话,大明朝就完了,你们没看到宋朝南渡教训吗?”,坚决反驳了迁都逃跑避战派的言论。朱祁钰被于谦的话所打动,同意他的观点,当即拍板,定下了坚守北京的战略。

此时北京的军队精锐全部陷没在土木堡,京城里残余的老弱疲卒以及紧急招募的新兵不到十万人。京师人心浮动,对坚守成功没有信心。于谦奏请朱祁钰将两京、河南的战备操练的军队、山东和南京沿海防御倭寇的军队、江北和北京各府协助运粮的军队等全部调往京师,统一安排军队部署。

见到京师守备的力量越来越强,朝中上下以及百姓们的情绪渐渐安定了下来。朱祁钰随即正式任命于谦担任兵部尚书,全面负责北京城的防御工作。

二、群情激愤,朝堂除奸

朱祁钰监国摄政的时候,还出了另外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情。朱祁钰主持朝会,会中众多大臣纷纷出奏,次第宣读奏章,请求追究土木堡丧师中王振的责任,诛灭他全族,一时之间群情激愤,说到动情处,众人竟放声大哭起来。

朱祁钰见状,起身退入后殿,随侍太监想关闭殿门,众大臣一拥而入,不依不饶。朱祁钰无奈下令抄没王振的家产,让指挥使马顺执行此事。众人闻令后大声叫嚷说:“马顺是王振的党羽,怎么能执行此事呢?应该派都御史陈镒去!”。

马顺见众人提到他,怕罪行暴露,就大声喝斥他们。给事中王竑气愤不过,大声说:“马顺跟着王振助纣为虐,难道现在还不知害怕吗?”冲过去就想殴击马顺。

王竑这话说得倒是没错,马顺和王振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王振掌权时,侍讲刘球曾经连续上书劝谏英宗让他亲自处理政务,不要委之他人。王振认为刘球这话是影射自己,就乘英宗将刘球下诏狱之机,指使马顺在诏狱中半夜谋杀的刘球,对外却声称刘球病死狱中。这种事情,马顺干了不只一次。

百官们对马顺恨之入骨,见有人带头,众位大臣一拥而上殴打马顺以泄心头激愤。一顿拳打脚踢之下,马顺当场死于非命。众人余忿未息,又拉出与王振的同党,姓毛和姓王的两名太监,殴毙于朝堂之上。

朱祁钰哪里见过这种情况,心生恐惧,站起来又想退回宫去。于谦推开众人冲到朱祁钰面前,拉住了他。于谦提醒朱祁钰,应当安抚朝臣,朱祁钰会意,高声宣布:“马顺等人罪大恶极,死有余辜,打死勿论!”,又当场安抚众臣,表扬他们为国除奸,下令派御史陈镒抄没王振家产,并追究他同党的罪行。这才将局面安抚下来。


朝会结束后,众位大臣由左掖门鱼贯而出,老臣王直拉着于谦的手叹息道“国家幸亏有于公啊!今天这种情况,就算有一百个王直,又能怎么样呢!”。

王直的话,代表了当时满朝文武大臣们的心声,其实到了这时,包括朱祁钰在内的所有人,都已经对于谦非常信赖和倚重了。而于谦也概然以国家兴亡,社稷安危为己任,为之惮思竭虑地日夜操劳。

三、调兵遣将,勇于任事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九月,大臣们以太子尚幼,国无长君为由,纷纷上书请求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以抵御外寇。朱祁钰既惊又惧,屡次逊谢,始终不愿意接受。于谦请求面见朱祁钰,对他说:“天下危亡,臣等是为国家考虑,并不是为自身的利益。何况要是也先得逞,殿下还能退回去当悠然地做一个藩王吗?”。朱祁钰听了这话,才答应了下来。二十九日,朱祁钰以太后旨意继位,尊远在塞外的朱祁镇为太上皇,改元景泰。

于谦面见朱祁钰,慷慨陈辞道:“也先得胜,又以太上皇为质,必然会因轻视我们而长驱直入,悍然南下侵扰北京。请求陛下诏命令边疆守将齐心协力做好防御的准备。北京的士兵武器不足,应该到各道招募人手,让工部尽快打造。应派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等人分别把守九门重要的据点,在城外安营扎寨,布置防御,让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闳协助他们。应将城外的居民全部迁移到城内。将通州积聚的粮食,全部分给守官兵,不要丢弃以致落入敌人之手。推荐轩輗担任巡抚,石亨、杨洪、柳溥为将帅。至于军事上的事,臣愿一身当之,如果没有效果,请陛下治罪于臣!”。朱祁钰对他的表态非常满意,全盘接纳了他意见,下诏命令于谦指挥全部军队。

此时,也先挟持朱祁镇攻破紫荆关长驱直入,直奔北京而来。石亨建议坚守不出,待也先粮草不继,自动退兵。于谦不允,他说:“怎么能示弱于敌,使敌人看轻我们呢?”。他给众将分别安排任务,让他们带着二十二万大军,在北京城九门之外摆下阵势。于谦与石亨所部也在德胜门外列阵,正面抗击也先的攻击。

四、激战北京,终克全功

于谦把兵部的事全权委托和待郎吴宁,关闭所有城门,亲自到前线督战。他颁下死命令,军队不顾主将自己先逃跑的,后面部队直接斩杀前面的部队。于是士兵们都知道逃跑必定会死,就都全力以赴地作战。他身先士卒,披坚执锐,就住在德胜门外的军营,以示必死之心。含泪以忠义的道理激励三军,因此人人为之感动激奋,勇气倍增。

九月二十八日,瓦剌骑兵开始小范围试探性进攻。明将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瓦剌军遭遇,取得小胜,擒获敌军一名小头目。朱祁钰大喜,令于谦选择精兵锐卒屯扎在教场,以备调用。

九月二十九日,,瓦剌军同时在几个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于谦命令石亨在安定门布置埋伏,石亨派侄子石彪率精壮士兵约千余人,前去诱敌。瓦剌军约近万骑兵来追,进入埋伏。石亨领兵冲出安定门,他的侄子石彪手持大斧突入敌阵,兵锋所向,尽皆披靡。瓦剌兵不敌,向西而退,石亨引军追击,又战于城西,瓦剌兵又逃向城南。进入了神机营的射程范围内,范广急令神机营用火铳、飞枪和火箭射击,毙伤瓦剌骑兵无数。

彰义门方面,武兴引军与瓦剌军激战,王敬赶来与武兴合兵攻击敌军。敌军攻势受阻,稍稍退却。此时,数百太监冲上前去想争功劳,将武兴的队形冲散。武兴被瓦剌军弓箭射中,不幸阵亡。瓦军追逐明军到土城边,城内居民站在房顶上,大声呼叫着向敌人投掷砖石。此时,王竑与毛福寿的援兵赶到,瓦剌军见明军人多,就撤退了。

西直门方面,孙镗所部面对瓦剌骑兵的冲击,明显感到吃力。因为各个城门都在激战,没有精力去援助西直门。孙镗退到城门口,紧急敲打城门,想退入城中。给事中程信正在西城监军,就打开城门想让他们进来。谁知开门后,随着一部分士兵退入城内,明军士气大受打击。城外明军都争着想进城,而瓦剌军则军心大振,拼力进攻,想一鼓作气攻入城中。程信见状忙又关闭城门,催促孙镗死战。

孙镗军被逼至城墙下,退无可退,不得不转身与瓦剌军拼死一战。程信则与督战的都督王通、御史杨善在城上大声呐喊,并以火器射击瓦剌军,以资支援。危急之时,毛福寿、高礼、石亨等取胜后带着援军从各方向赶到,瓦剌见势不敌,慢慢退去了。

次日战罢,于谦派人侦察得知,太上皇朱祁镇并不在也先大营中。就连夜命石亨点火用大炮轰击也先大营,毙敌一万余人,也先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孛罗,另一个叫平章卯那孩的也死于炮火之下。也先经此惨败,发现明军戒备森严,无机可乘进,开始有些沮丧。

就这样相持了五天,也先在北京坚城下损兵折将,想议和不被响应,想进攻又连续遭遇失败。再加上听到明军外地的援军不断赶到,害怕被断绝后路,渐渐萌生退意。就胁持着朱祁镇和虏获的大量百姓,从良乡向西退走。

于谦发现瓦剌兵退走,命令各军追击。石亨与石彪至清风店追上瓦剌一部,激战之下,全歼敌人。孙镗、杨洪、范广也在固安追上了瓦剌另一部,击败他们,夺回被虏获的百姓万余人。

也先率部从居庸关方向,伯颜帖木尔带着朱祁镇从紫荆关方向退出明朝边界,追击的明军收兵回营。至此瓦剌军已全部退出明朝边界,北京保卫战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五、结语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郕王朱祁钰刚刚二十一岁,还没做好什么准备,就一下子被推向前台。好在他做的不错,也找到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在他的支持下,于谦不负重托,打赢了这场艰难的战役,进而拯救了大明。

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事关国家存亡的关键之战,于谦通过此战,力挽狂澜,将大明由濒临亡国的绝境中拉了回来,功绩彪炳史册。这场胜利在事实上证明了坚决抵抗,决不迁都决策的前瞻性和正确性,验证了于谦军事布置的有效性。经过残酷战争的洗礼,于谦用他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勇气的,诠释了他那首传颂千古的《石灰吟》。


参考资料:《明史.于谦传》《明史.英宗前纪》《明史.于谦传》《明史纪事本末》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