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惠安百崎,福建唯一回族乡的生存法则

初见惠安百崎,百崎郭之生不清真死清真

前一篇写的初见惠安百崎,文章发表之后,接到百崎乡阳灿书记信息,告知郭仲远夫妇墓前的喷涂已经清理,有图为证,还设立了告示碑[鼓掌][鼓掌][鼓掌]


百崎郭仲远夫妇墓现状(2020.11.11)图片来源:郭阳灿。

2018年12月,带着学生到百崎考察,受到热情款待!当地政府安排志坛先生带着我们参观[谢谢][谢谢][谢谢]

先谈几点考察中的几点感受。

一。在白奇老街,学生被墙上“移风易俗”的宣传画所吸引,这类对于当地人而言极为普通的景观,在海外学生眼中是新发现,能够感受当地独特的宣传文化

白奇老街移风易俗壁画

二。在郭氏家庙,看到一幅新匾额,是新加坡敬献,百崎郭裔孙郭庭水是新加坡惠安公会会长,也是介绍我们到百崎考察的长辈。如何将海外华人与祖籍地联系起来,是侨乡复兴需要考量的重要环节。

敬献的牌匾

三。同学们对于乡村里饲养的鸡鸭充满感情,当宠物围观[笑哭]改善环境卫生的同时,保留乡土气息,提供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体验。

学生围观鸡圈

四。郭庭水会长刚好在泉州,考察结束后,在悦华酒店会议室与我们座谈了两个小时,学生轮流汇报当日考察心得,把他们紧张的[大笑]

考察中的座谈会

除了考察百崎古迹,问志坛先生,有没有当地人会去,或是小时候他们爱去的地方?

他带着我们爬上一个山坡,说这里是“百崎”,原有一百级石阶,是通往秀涂的要道,百崎地名由此而来。

开采过的石山情景

山坡有点陡,有点滑,爬到坡顶巨石旁。这座山是石山,可见当年开采石头的痕迹,学生三下两下爬上巨石,俯瞰百崎乡,水光盈盈的埭田,视野开阔,可以望见前方的白奇村。

远眺白奇村

大片的埭田

巨石上的人

兴奋!

百崎人善于围海造盐田,制盐曾是重要经济来源,白奇盐场闻名一时,奈何已关闭,无缘参观。眼前的大片埭田,原是盐田,1980年代末废弃后转作养殖用。

想起文化馆里的百崎历史介绍。郭氏先祖避难至百崎,因此地易守难攻百崎曾是狭长的半岛,西边为洛阳江,南北为海湾,多石少土的贫瘠之地,为了生存,百崎人筑堤围海,用以晒盐,出海捕鱼经商,甚至离乡背井下南洋。

读到这些的描述,一般人很难感受百崎地理历史,然而,站在这里,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是最为真实的百崎景观。


中央灰色是百崎乡聚落,南北深绿色为埭田,西侧浅绿为洛阳江

百崎的保护与复兴,要的就是留住历史文化记忆,突显独特的景观特征

沿着山坡见到不少石板,志坛先生说乡里计划复原石阶,打造成一个公园。如今,这公园已经建好,叫做“溯远公园”!

至今仍记得山风劲吹,顽强生长的草木,这种荒凉之美,是城市公园修建整齐的植被所难以比拟的,也是在百崎见到最为震撼的自然景观,希望能留住原生态。

无修饰的天然之美

山石与埭田

午餐被盛情招待,在海景海鲜酒楼尝到当地美食,据说泉州很多人特意开车来这里吃海鲜。

百崎美食

餐后又问百崎是否有老房子值得参观?便带我们去了后海村。

闽南侨房争奇斗艳,百崎版上无名,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走走,没想到后海村还有不少老厝,虽然也建了不少新房,但没有那么高大密集,残壁断瓦间茂盛的植被,老宅气势还在。

后海老厝

砖石老厝

每一栋老厝都不一样

进了两栋还有人居住的老洋楼,带庭院的两层楼,天井露台,住起来应该是很舒服的,可惜现在昏暗中只有留守的老人家,另一户似乎是租给外来打工家庭。

侨房

天井

露台风光

七拐八拐中到了一处皇宫起屋顶的老厝,后知后觉是后海关帝庙,局部翻新郭,入口还保留石雕砖雕,虽然破损严重,里面的空间蛮有趣,可以顺着台阶爬到屋顶俯瞰四周。

纯属盲走,匆匆而过,深感遗憾,希望有机会展开系统调查研究。

关帝庙砖雕石雕

有趣的内庭

乡村可以从不同高度、不同角度观察体验,老厝的修复也可以有多种作法。断壁残垣有另一种残缺之美,善加利用,可以打造意味深长的景观,处处翻新反而会失去怀旧的氛围。


俯瞰关帝庙内庭

残缺之美

后海老人

每次到闽南侨乡考察,总有很深的感叹,乡村美而不自知。往往不知道,或是无法判断自身资源,历史文化流于展板和书本教导,殊不知无论人造还是自然景观都在诉说着历史文化。

以百崎为例,其历史演变和独特文化,可以在聚落、盐田、滩涂、水体中体现,发掘与强化这些景观,作为珍贵的资源加以保护宣传,比起大兴土木改头换面,更能凝聚当地社群,也更能体现当地特色。

如何能在千千万万乡村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依靠的是对自身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