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第1—5期导读)

作者自2020年6月14日在“今日头条”《奇云空间》头条号推出长篇连载《舌尖上的安全》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感谢朋友们的厚爱!

最近,有部分读者来信反映,他们想回顾浏览早期发表的《舌尖上的安全》文章,但查找起来很不方便,希望作者能把各期文章的摘要汇编一下,做一个全文导读链接。

对于读者朋友们的这个建议,我本人也感觉很有必要。

《舌尖上的安全》至今已经发表15期,阅读早期的文章需要费精力查找。在今后的日子里,作者还将继续推出新的《舌尖上的安全》续篇,目标是100期。如果没有不能及时提供导读链接,的确会给回顾浏览造成困难。

今天开始,作者将制作《舌尖上的安全》导读,每个导读汇编5期文章的摘要和全文链接,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的浏览带来方便。

如果你对《奇云空间》的文章感兴趣,请你打开文章后点击右上方的红色文字 “关注”,以便浏览最新发表的文章。

谢谢大家!

《舌尖上的安全》(1)——绿色杀手“孔雀石绿”

《舌尖上的安全》(2)——白色恐怖“吊白块”

《舌尖上的安全》(3)——红颜祸水“苏丹红”

《舌尖上的安全》(4)——百年老妖“溴酸钾”

《舌尖上的安全》(5)——毒辣红魔“罗丹明B”

一、《舌尖上的安全》(1)——绿色杀手“孔雀石绿”(内容摘要)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GM)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又名碱性品绿、苯甲醛绿、孔雀绿,属三苯甲烷类染料,分子式为C52H54N4O12。孔雀石绿既是杀真菌剂,又是染料,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蓝绿色。孔雀石绿进入机体后,通过生物转化,被还原为脂溶性的衍生物——隐性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分子式为C23H26N2)。

孔雀石绿能抑制细胞分裂,从而产生良好的抗菌和杀菌作用。孔雀石绿可用作治理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细菌感染,对付真菌Saprolegnia特别有效,渔场的鱼卵会感染这种真菌。孔雀石绿也常用作处理受寄生虫影响的淡水水产。用作抑菌剂或杀阿米巴原虫剂。

为了延长鱼生存的时间,绝大多数贩运商在运输前都要用孔雀石绿溶液对车厢进行消毒,而且不少储放活鱼的鱼池也采用这种消毒方式。同时,一些酒店为了延长鱼的存活时间,也投放孔雀石绿进行消毒。而且,使用孔雀石绿消毒后的鱼即使死亡后,颜色也较为鲜亮,消费者很难从外表分辨。

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及“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孔雀石绿是一种对人体有极大副作用的化学制剂,任何鱼类都不允许含有此类物质,并且这种化学物质不应该出现在任何食品中。

虽然2002年5月中国农业部已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但事实上,在我国很多地方的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贩运中,孔雀石绿仍存在被使用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农业部办公厅在2005年7月7日下发《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的行为。但是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的情况依然屡禁不止。

(绿色杀手“孔雀石绿”的全文链接点击这里)

二、《舌尖上的安全》(2)——白色恐怖“吊白块”(内容摘要)

吊白块的分解产物亚硫酸氢钠具有漂白食品的作用。吊白块的另一分解产物甲醛具有凝固蛋白、使蛋白质变性的特点,因此添加吊白块的食品组织则因蛋白质变性而呈均匀交错的“凝胶”结构,可以使食品的外观和口感得到改善,显得更有“劲道”,更耐咀嚼。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吊白块早就存在。

将吊白块掺入米粉、面粉、粉丝、银耳、腐竹、冰糖、荷粉、竹笋、牛百叶、面食品及豆制品等食品中,主要起到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的效果。例如粉丝放入吊白块可使其变得韧性好、爽滑可口、不易煮烂;在腐竹中添加吊白块,可以使其黄中透亮,色泽鲜艳,韧性增加、不易折断以及防腐等。

在食品加工条件下,吊白块会分解产生甲醛,吊白块的毒性与其分解时产生的甲醛有关。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沸点为-21℃,为原生质毒物。甲醛易与体内多种化学结构的受体发生反应,如与氨基化合物可以发生缩合,与巯基化合物加成,使蛋白质变性。甲醛在体内还可还原为醇,故可表现出甲醇的毒理作用。

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致癌和致畸形的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2005年甲醛被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确定为第1类即确切的人类致癌物。

早在1988年3月,国务院有关部门曾明文禁止在粮油食品中使用“吊白块”。

2001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部署华东、华南、西南地区16个省、区、市实行区域联动,开展全面围剿在食品中使用“吊白块”违法行为联合行动。此次行动发现在食品中违禁使用“吊白块”的情况十分严重,涉及16个省、区、市,查获使用“吊白块”的食品数量较大,查处违禁使用“吊白块”食品生产企业372家,销售含“吊白块”的食品企业160家。

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一批)》中明确将吊白块列入非食用物质。

(白色恐怖“吊白块”的全文链接点击这里)

三、《舌尖上的安全》(3)——红颜祸水“苏丹红”(内容摘要)

2005年4月,我国卫生部首次对“苏丹红”的食用安全问题作出官方解释——《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苏丹红被归为三类致癌物。

过量的苏丹红进入人体,会造成组织缺氧,呼吸不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其它脏器受损,甚至导致不孕症。还会诱发肝脏细胞的基因发生变异,而增加人类患癌症的危险性。

2005年,苏丹红在英国引起了恐慌,最后扩散到了许多国家。这场恐慌来源于辣椒粉的“染色”。苏丹红的恐慌甚至引起了苏丹政府的不满,认为苏丹红影响了他们的国家声誉,要求改变“苏丹红”这个名字。

2006年11月,央视调查白洋淀“红心”咸鸭蛋结果发现其中添加致癌物苏丹红Ⅳ,权威检验“红药”竟含46.5%的苏丹红Ⅳ。

这一年,鸭蛋苏丹红事件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007年,农业部开展了加强苏丹红等违禁物使用的整治活动,更为瞩目的是,也就在这一年,苏丹红事件纳入了全国公务员考试的试题,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013年,苏丹红重出江湖,赣南脐橙又一次检出苏丹红被曝光。

2015年,苏丹红继续阴魂不散,中药材染色导致7家制药企业被总局曝光。

(红颜祸水“苏丹红”的全文链接点击这里)

四、《舌尖上的安全》(4)——百年老妖“溴酸钾”

溴酸钾是烘焙业的“老毒物”,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14年随着Ward焙烤公司与彼斯堡大学共同发起的研究课题生成的美国专利的发行,溴酸钾被初次用于美国焙烤工业中。从那时起溴酸钾初次作为氧化剂用于焙烤工业中。

1983年,日本的动物研究发现,溴酸钾在试验条件下对小鼠有致癌作用。

当试验结果公布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该化合物列为致癌物质。从此一场反对使用溴酸钾的国际运动开始。

英国重复了日本的试验并且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们的焙烤试验表明,焙烤面包中的残余物高达300ppb。

溴酸钾对小鼠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溴酸钾对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有剂量-效应关系。可见溴酸钾具有染色体断裂剂的作用。溴酸钾可产生明显的致突变作用,并是染色体断裂剂以及可引起精子畸形。溴酸钾对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溴酸钾对小鼠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有剂量-效应关系。可见溴酸钾对雄性动物具有生殖毒性作用。

溴酸钾中毒的急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腹痛,进而发展为少尿、无尿、耳聋、眩晕、血压过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血小板减少,并可发现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肾萎缩、坏疽、退化和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在中毒的最后阶段还观察到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另外也有溴酸钾引起心脏毒性和肝脏毒性的报道。

目前溴酸盐在欧盟各成员国、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巴西、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许多国家已相继禁止作为面粉处理剂使用。

(百年老妖“溴酸钾”的全文链接点击这里)

五、《舌尖上的安全》(5)——毒辣红魔“罗丹明B”

苏丹红还有一个近亲,也是食品中的“红颜祸水”,它就是“罗丹明B”(Rhodamine B)。

虽然在2008年,罗丹明B已被列入第一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欧盟等国家也都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但由于罗丹明B具有价格低廉、着色稳定、色泽鲜艳等特点,一些不法厂商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常用作着色剂在食品中添加,严重危害人们的饮食安全。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加大对非法食品添加物苏丹红的打击力度之后,食品中违法添加罗丹明B的情况更加猖獗。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化学品致癌风险评价表明:摄取、吸入以及皮肤接触罗丹明B,均会造成急性或慢性的中毒伤害。1999年,媒体曾报道一起群体性罗丹明B中毒事件,一些学生不同程度食入、吸入或皮肤接触飘入教室的罗丹明B粉末,先后有96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急性中毒主要作用在皮肤、气管、肺、胃肠等器官,对肾、肝、脾、心脏及血液系统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罗丹明B有致癌作用,可能引起诱变或致畸。2002年,有研究者报道:罗丹明B能被肠道吸收,且随血液分布到各脏器,使皮肤、粘膜、脏器红染,脑间血管轻度淤血,部分心肌纤维断裂,横纹模糊及消失,胞浆嗜伊红染色深,肺水肿,肺泡腔内见大量均质红染物,肝细胞灶性坏死,肾间质血管淤血,最终可致人死亡。

由于罗丹明B具有价格低廉、色泽红艳、稳定性强等特点,常被不法商家用作替代非法食品着色剂苏丹红,给人们的饮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毒辣红魔“罗丹明B”的全文链接点击这里)

结束语: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渗透了相当多人的灵魂之中。

长期以来,为了利润,为了赚钱,一些不法企业、黑心厂商、无良之徒,一次次肆意践踏国家法律、扰乱市场秩序、挑战社会公德,把罪恶的黑手伸向千家万户的餐桌,伸向我们视若珍宝的孩子。最可恶的是,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非法添加物”,也被当作食品添加剂混入我们的饮食当中。一时间,诸如绿丹兰、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皮革奶、解抗奶、瘦肉精、塑化剂……这些闻所未闻、带着血腥味的名词,让公众感到恐惧、迷茫、愤慨与失望。

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消费者弄不清楚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什么是“食品非法添加物”,在心理上产生了“恐慌”。

其实,正当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老百姓无需“谈添色变”。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我国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分为23类,其中食品添加剂2400多种。从国外看,美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数量比我国还多,使用范围也比我国广。

自2008年12月以来,我国一共公布了6批共48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它们出现在食品中,是被不法生产者非法添加进去的。

这些非法食品添加物究竟是啥?

它们是怎样混入食品中去的?

它们添加到食物中能起到什么效果?

人食用后会产生怎样的问题?

…………

我们无法期待消费者人人都成为医学专家、化学专家和检测专家。但是,当这些原本与食物毫不相关的化学物质真实地出现在菜篮里、餐桌上,我们必须逼迫自己了解这些食品非法添加物。

只有透彻了解,才能科学防范,才能保护自己。

因为,这关乎我们的生存方式,关乎我们的未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食品安全工作核心理念。

从2020年6月14日开始,作者奇云在本人的头条号《奇云空间》推出了《舌尖上的安全》长篇连载,至今已推出15期,并将继续推出《舌尖上的安全》续篇。

作者希望通过对常见食品非法添加物进行深度解读,借消费者一双慧眼。

同时,我们也告诫那些出于种种目的而将非食用物质添加到食品中的从业者,用“法律标准”重新正视食品安全,用“良心标准”反观自身作为,还食品以真味,还消费者一份安心。

《舌尖上的安全》(连载15)

《舌尖上的安全》(连载14)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连载十三)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连载十二)

《防癌、抗癌如此简单——运动起来!》

《热点聚焦:新冠病毒感染导致肿瘤消失?》

《病毒有话要说,人类何去何从?》(上、中、下)

《奇云空间》(更多的相关链接点击这里)

#健康头条##肿瘤防治科普##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头条#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