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四)——波音P-26战斗机

波音P-26战斗机(P-26"Peashooter",绰号:玩具枪)是美国陆军航空队所使用的第一架单翼战斗机,也是波音公司在拆分更名前量产的最后一架战斗机。

威廉·爱德华·波音(William Edward Boeing)在 1916 年时创办了波音公司,此前他曾在西雅图经商,做过木材生意、造过赛艇也造过水上飞机。波音在制造大型飞机的名声使其战斗机研发史常常被人忽略。实际上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波音就与之东部的对手柯蒂斯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以争取成为美国战斗机制造业的龙头老大。

波音P-26是由波音公司研发的,也是美国第一种正式列装的全金属单翼战斗机。1931年9月展开了该机型的研制计划,由于当时恰逢美国经济危机,所以整个研发和设计均是由波音公司自行出资研发,美国陆军航空队则只负责提供引擎和一部分飞机设备。尽管当时正好是航空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很多新发明,比如封闭式座舱,可收放起落架如井喷般百花齐放层出不穷。但是P-26依旧采用了一些比较保守的设计:飞机采用了固定式起落架而不是当时比较新颖的可收放式起落架;采用了敞开式座舱而不是封闭式座舱;机翼虽然是单翼,却使用了一战时单翼机广泛使用的拉线式设计。

当时波音首要目标就是拿到下一代战斗机的采购大单,飞机所使用的保守设计也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在那个时代,与其装备一个需要飞行员自行收放的起落架,还不如一个坚固可靠的起落架好用;与其装备一个限制视野而且不便于沟通的封闭式座舱,还不如使用视野开阔同时沟通方便的敞开式座舱——毕竟在那个航空通讯技术不甚发达的时代,飞行员的交流更多依靠的是手势和喊话。至于机翼张线,当时美国陆军航空队认为单翼机的悬臂式机翼在滚转时可能会存在结构不足的问题。故而为了稳妥起见,波音公司采用了比较保守的机翼拉线来增强机翼的强度。

尽管如此,波音P-26的外形在那个时代依旧显得前卫十足:流线型的机身,流线型的起落架,流线型的尾舵。流线型的外形加上大萧条期间缺乏资金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而采用的五彩斑斓的涂装,使得P-26怎么看都像是一款参加特技飞行比赛的竞赛机,亦或是如同它的绰号那样,像个可爱的玩具。虽然看起来小巧可爱,但它的时速可达到234英里(377公里),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惊人的速度了。

当然,高速度也就带来另外的一些问题:首先是飞机的高速使得那些习惯于驾驶反应灵敏的双翼机的飞行员感到新机型难以操控;其次由于飞机的高速,使得早期研发阶段的P-26(当时研发阶段被称为XP-936)在降落时的时速达到了84公里——这对于当时的不少飞行员而言,不啻于一场噩梦。因此在陆军航空队的要求下,波音公司为P-26安装了襟翼来控制有点过快的降落速度——从84公里降到了73公里——这也使得P-26从此成为了美国最早装备襟翼的战斗机。

飞机另外一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降落上面:由于P-26机鼻较短,而降落速度又过快,同时他还是个单翼机,这三个因素凑在一起使得P-26在降落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翻滚。翻滚的问题在实验阶段时有发生,不过当时大家也没有把它过于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次一架P-26在降落过程中发生翻滚,而这次翻滚不慎折断了飞行员的脖子,这才使得波音公司开始正视这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后波音公司给出了解决方案:飞机的头靠提高8厘米,同时用全新的具备一定装甲防护的头靠取代之前的无防护头靠。此番改进之后,一个造型略夸张的头靠,便成为了P-26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P-26在测试过程中表现不错,所以美国陆军航空队先行订购了25架战斗机。这批战斗机的头三架安装了美国陆军航空队提供的,安装了燃油喷射装置的普惠Pratt & Whitney R-1340-33引擎。之所以就装了三架,是因为当时美国陆军航空队找不出来更多的该型引擎装备P-26,所以装备了R-1340-33引擎的P-26被称为P-26B。而那些没有装备R-1340-33引擎而代之以 R-1340-33s 化油器式引擎的P-26则被称为P-26C。不过后来发动机的问题随着经济好转以及陆航货源的充裕而逐渐换装。最终美国空军一共购买了139架P-26,这批飞机在国内主要装备给了位于密歇根州的第一驱逐机大队、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第八驱逐机大队、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第17驱逐机大队(值得一提的是“雷鸟”中队最早就是该大队成员),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第2驱逐机大队。在国外,这批飞机主要在夏威夷,巴拿马,危地马拉和菲律宾服役。

P-26由于它出色的操控性(此时的飞行员已经适应了它的高速)依旧使它得以服役到1941年。它被广泛地用于培养战斗机飞行员,许多学校把它当做高级教练机来使用。甚至在1941年,日军全面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位于菲律宾的第六驱逐机中队的P-26在菲律宾和美国飞行员的共同努力下击落了若干日军飞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41年12月23日,一架美国飞行员驾驶的P-26击落了一架零式战斗机。这也算是P-26值得炫耀的若干战果之一了。

性能数据

成员:1人

机长:23 ft 7 in (7.18 m)

翼展:28 ft (8.50 m)

机高:10 ft 0 in (3.04 m)

空重:2,196 lb (996 kg)

最大起飞重量:3,360 lb (1,524 kg)

动力系统:1 × Pratt & Whitney R-1340-27 "Wasp" radial engine, 600 hp (440 kW)

飞行性能

最大时速:234 mph (203 knots, 377 km/h) at 6,000 ft (1,800 m)

最大航程:635 mi (550 nmi, 1,020 km)

实用升限:27,400 ft (8,350 m)

爬升率:719 ft/min (3.65 m/s)

火力

机枪:2 × .30 in (7.62 mm) M1919 勃朗宁机枪 或 1 x .30 (7.6mm) 以及1 x .50 (12.5mm) 机枪

炸弹:2 × 100 lb (45 kg) GP航空炸弹/ 5 x 31 lb (14 kg)反人员炸弹

除了装备美军之外,波音公司还专门为出口而设计了P-26的出口型——波音281。281实际上采用的是P-26C最初的发动机,也就是使用化油器的普惠大黄蜂发动机。

1934年,广州的陈济棠向波音公司购买了11架波音281。这11架波音281分两批抵粤,第一批是一架展示飞机,在飞行表演中给广东空军相关领导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故而虽然这架飞机后来因事故坠毁,广东空军也并没有丝毫撤销订单的想法,因为买飞机的这笔钱不是由广东来出的,是由祖籍广东的爱国华侨募捐而来。白来的十一架飞机,就是摔了一架又能如何呢?所以到了1935年12月,募捐款筹齐,货到付款,这批波音P-26也就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传奇经历。

1936年6月,陈济棠和李宗仁联合倒蒋发动“6.1”事变。然而陈济棠苦心经营十余年,拥有70多架各型飞机的广东空军,包括十架281在内,最终在蒋介石的收买下,集体飞往南昌,投入了南京。元气大伤的粤系不得不向国府屈服,陈济棠转进香港,两广事变结束。

加入国军的281被编入第三大队的17中队,抗战爆发后,281在抗战前期的空战中发挥了它的作用。在1937年8月14日到8月23日期间,这批波音281共计击落日军飞机四架,自身亦损失一架。不过随着日本海航更多先进飞机的到来以及战术的改变,波音281的损失也开始加大:在1937年9月到10月间的零星空战当中,中国空军的波音281击落日机三架,而自己亦损失4架,这样,波音281只剩下了5架。

然而就是余下的五架波音281,由于零件的短缺,也根本不能保证可以飞行。因而有部分就成了其他兄弟的零件提供者,最终能够升空迎战的不足三架,在1937年南京失陷之后波音281基本上销声匿迹,最终淡出了中国空中战场。

抗战时期,飞翔在中国上空的鹰(三)——波音P-12战斗机

抗战时期,飞翔在中国上空的鹰(二)——霍克—III型战斗机

抗战时期,飞翔在中国上空的鹰(一)——霍克—Ⅱ型战斗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