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七)——寇蒂斯 A-12攻击机

寇蒂斯A-12攻击机(英文:Curtiss A-12 Shrike ),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第二种单翼对地攻击机,同时它也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在20世纪30年代装备的一种主力对地攻击机。

这种攻击机是在寇蒂斯公司的A-8攻击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A-8攻击机(Curtiss A-8)是寇蒂斯公司设计制造的低翼单翼地面攻击机,是针对1929年美国陆军航空兵寻求代替A-3猎鹰(A-3 Falcon)的攻击机要求而设计的。这是寇蒂斯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发第一种单翼战术攻击机,1931年7月A-8首飞,这架原型机装有一台寇蒂斯"征服者"V12型水冷发动机,当试飞结束时已经有14架A-8被生产出来。1932年,11架A-8正式列装到美国陆军航空队第三攻击机团。尽管陆航后来又订购了另外46架A-8,但是由于A-8的改进型号A-12的出现使得这批飞机从未交付。

A-8攻击机

在A-8试飞结束时,寇蒂斯公司为了迎合美国陆航的口味,将发动机由水冷发动机换成风冷发动机,这是因为星型发动机的轮廓较小,这使得它在遭遇地面火力时会更不容易被击中。其次是风冷式引擎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给地勤人员带来不少方便,所以当时的美国陆航偏好于风冷星型发动机。

寇蒂斯公司选中了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大马力R-1690D"黄蜂"风冷星型发动机。于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要求还没有交付的A-8攻击机全部改装这种新型发动机,这就是后来的A-12型攻击机。寇蒂斯公司的设计者考虑到对地攻击当中飞行员和观察手的协作问题,特意将A-12的观察手座舱前移,使得飞行员座舱和观察手座舱融为一体。并为两个位置都安装了挡风的天篷,还改进了机内成员之间的通话系统。

在火力方面,A-12的火力配置和A-8基本相同:起落架两侧共配备了4挺.30口径勃朗宁机枪,每挺机枪备弹600发;观察员处配置了一挺同样的.30机枪,备弹500发。驾驶舱后主油箱两侧各有一组弹仓,每组弹仓携带5发30磅炸弹。机腹下方可外挂多用途挂架,可以携带100磅航空炸弹1枚或者50磅航空炸弹4枚亦或是一个油箱。这样,A-12如果满载各种炸弹的话,其载弹量可以达到将近500磅。

部署在夏威夷的A-12机群

A-12在通过了美国陆航的测试后,第三攻击机飞行团接收了46架A-12。不过由于30年代航空工业飞速发展,A-12在装备美军不久就开始显得有些过时了。而与此同时,美国陆航对于多引擎攻击机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使得A-12在生产了46架之后再也没有获得美军更多的订单,这批飞机一直服役到1942年。值得一提的是,珍珠港事件发生时,曾有一批A-12就在夏威夷,不过这批飞机最终也并没有参加战斗。

性能数据

乘员:2人
机长:9.83m
翼展:413.4m
机高:2.84m
翼面积:26.38 m²
空重:1,768 kg
最大起飞重量:2,611 kg
动力系统:1 ×莱特旋风式R-1820风冷式发动机(690匹马力)

飞行性能

最大时速:285 km/h
航程:838 km
实用升限:4,620m

武器

机枪:4×前射0.3英寸(7.62毫米)M1919布朗宁机枪

1×0.3英寸(7.62毫米)机枪

炸弹:在主燃料箱两侧的机身滑槽中,在机翼下方携带4×100磅(45公斤)炸弹,

或在机身滑槽上装载高达10×30磅(13.6公斤)

由于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订单有限,因此寇蒂斯公司开始研发A-12的外销型以拓宽收入来源。总体而言,出口型A-12配置基本和美军装备的无甚区别,只不过寇蒂斯公司为了拓宽市场,模仿迪迦奥特曼的三种形态,开发了侦查,攻击和轰炸三种型号。

而此时恰逢当时的国民政府搞“航空救国”运动,大力发展空军的节骨眼上,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国民政府在1936年初,以每架单价为24328.45美元购买A-12攻击机10架5月运抵中国。由于在随后的飞行表演中表现出色,国府空军又增加了12架的购买订单,这样A-12的总数达到了22架,全数为攻击型。这批飞机随后在八月进行整编,全部编到了第九大队的第26、第27中队

中国空军飞行员与A-12

抗战爆发之后,第九大队的A-12和当时大部分国军精锐一道,参与了淞沪抗战。第9大队的A-12进驻浙江曹娥机场,8月15日正当上弹准备出击轰炸在上海的日军炮兵部队之际,一幕匪夷所思的事件发生了。

此时在外海的加贺号空母正巧有日军13架94式舰爆轰炸机起飞计划轰炸苏州,结果当天苏州上空大雾无法轰炸。日军航空队只能找别的目标,在搜索途中飞临曹娥机场,发现机场上国府空军的A-12机群正在进行补给。日军的94式迅速对曹娥机场发起了攻击,机场上的空军匆忙起飞应战,一场攻击机对攻击机的战斗就这样阴差阳错打响了。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空军一共击落4架94式,但自己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4架A-12还没起飞就被击毁;1架A-12起飞时失事;另有1架在交战中被击落,合计损失6架。如果剪掉非战斗损失,其实A-12表现还算是不错。在交火过后中国空军进行紧急转场,结果又有1架在起飞过程中失事;而在A-12升空后不久又与日军相遇被击落1架。这样一来,仅曹娥机场一战,A-12就损失了8架,占了22架A-12的近一半。

第九大队大队长刘超然,东北航校出身,是中央航校最早的十名飞行教官之一

十天之后,A-12接到任务,轰炸在上海登陆的日军部队。然而因运输问题,炸弹迟迟无法到达,无奈之下陈纳德建议道:可以用机枪对日军进行扫射。

可当机群飞抵登陆场时,日军却早已登陆多时。无奈之下,机群只能继续搜索轰炸目标,在搜索时发现了掩护登陆的日军舰队。同时,日舰也发现了A-12,迅速组织起密集的防空火力,但由于中国空军机队数量庞大,队形密集,根本无法转向或者分散,只能是硬着头皮向着日军舰队俯冲过去,同时用机枪还击。结果当场就有A-12被击落两架,另有数架被击伤迫降。

此战过后,国民政府震怒,第9大队被撤销,第26中队被并入到了第27中队。余下的12架A-12后来辗转在河南等地服役,支援晋北及平汉线陆军作战,空袭日军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不过由于战争日益激烈,执行任务频繁,航材保障和维修都很困难,到武汉会战之后,寇蒂斯A-12退出中国空军的编制序列 。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六)—伏尔梯V-11/V-12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五)——诺斯罗普-伽马2攻击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四)——波音P-26战斗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三)——波音P-12战斗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二)——霍克—III型战斗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一)——霍克—Ⅱ型战斗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