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简史之古代篇(二)

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创文章,现在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篇长篇,从无断更,已写了300多万字,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化、宗教、哲学、金融、宏观经济和地产等领域。我在此处已发布的长篇,后续篇章可以去我公众号先睹为快,搜索侃侃乱侃即可。



亚伯拉罕的嫡子以撒的二儿子雅各,又名“以色列”,雅各以一碗红豆汤买下哥哥以扫的长子权,用计骗取父亲以撒对他的祝福。以扫为了报复他,就谎称他最爱的幼子约瑟已经死了,而在雅各晚年,却与已经成为埃及宰相的幼子约瑟在埃及重逢了。人生最后的17年,因为躲避迦南地的饥荒,且想与幼子团聚而移居埃及,导致400年多后的出埃及记上演。






对着埃及地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他们行走的路线,埃及和西奈半岛之间是红海,西奈半岛自古也是属于埃及的,只是曾经在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强占过。



(图源:百度百科)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南接苏丹,西连利比亚,东临红海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经地中海与欧洲隔海相通, 东南与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相望。



雅各是以色列人的祖先之一,犹太教不认可亚伯拉罕庶子以实玛利的那一支血脉,他们尊崇的是亚伯兰罕嫡子这一支的传承。雅各到了埃及以后,其族人开始了长达430年(公元前19世纪 — 公元前15世纪)的被埃及法老及贵族们奴役的日子。






摩西,基督教称为梅瑟,伊斯兰教称为穆萨,他的名字在希伯来语的意思是:从水里拉上来。因为当时摩西还只是一个婴儿,被装在篮子里放在河里飘走了,法老的女儿(埃及公主)把摩西从水里救了出来,并且为他取了名字。看到此处,我不禁想到,这不就和唐僧玄奘一样嘛。



摩西像 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雕塑 圣伯多禄锁链堂



公主救下摩西,并且将摩西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摩西长大后一次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埃及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摩西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二子,革舜和以利以谢。摩西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为奴的犹太人,离开那里回到上帝应许的流着奶与蜜之地( 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迦南。



犹太教认为,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在他的带领下,犹太人离开了埃及,可是他并未活着抵达迦南。



摩西写了摩西五经,是希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分别为:《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它是犹太教(Judaism)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思想是: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



《出埃及记》就是讲他如何带领族人离开埃及的,要从埃及去到迦南,需要跨国红海,再穿越西奈半岛才能抵达。当宗教和政治分不开的时候,宗教更会成为政治领袖的一种武器,哪怕他只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埃及无法再立足的摩西,就决定通过宗教,一步一步成为宗教领袖,并以此掌握更大权力,可惜他没有成功熬到迦南。因此,摩西五经只能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参考,其中夸大的成分,对于正史来说,是不需要纳入的,但不妨碍摩西自此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教中著名的先知。



公元前1446年,就在希伯来人在埃及住满四百三十年的这一天,全体以色列十二支派集合在埃及领地歌珊北部的泰尼斯(Tanis)城,也就是著名的兰塞城。摩西一声令下,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拔。临行前,摩西遵循先祖约瑟(亚伯拉罕的重孙)的遗命,带人到约瑟灵柩暂时停放处,取出约瑟的骸骨一同撤离。



他带领希伯来人经过红海的时候,神使海水分开,露出一片干地水,海水在他们的左右化作了墙壁,希伯来人渡海如履平地,在埃及兵追入红海的时候,神使海水合起来,淹没了追赶他们的追兵,使得他们顺利逃脱。这就是摩西分海的典故。



这当然也是夸张,只是为了进一步奠定摩西在犹太教中的地位,不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事实存在的部分,就是希伯来人还是渡过了红海,考古发现,他们这一支希伯来人还是离开了埃及,并通过埃及的西奈半岛进入了迦南。



(图源:百度百科)




越过红海以后,途中在西奈山上,摩西得到耶和华亲手写的十诫法板(其实只是他自己写的,借了神的口就更能让信徒们相信),并教导希伯来人诫命,典章及律例,以及建造会幕,所颁布的诫命即《摩西十诫》。(摘自《出埃及记 》19-40章)



《摩西十诫》 《摩西十诫》



希伯来人因为不满足,而不断地抱怨,导致耶和华惩罚他们在旷野漂泊40年,直到第一代出埃及的人全部死亡,才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迦南。(民数记14章)当然,这也不是耶和华的惩罚,公元前15-14世纪的时候,作为游牧民族的犹太人部落,在气候条件非常差的西奈半岛上,本来就很难生存,那个时候长途跋涉,存活率本来就很低。



希伯来人在旷野漂泊生活了40年,摩西也就忍受了他们的无理取闹那么久,摩西因为民众的抱怨而怒,在加低斯没有遵照耶和华的旨意“吩咐”磐石取水,而是以杖击石,使水流出;被上帝责罚他和亚伦“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 民数记20章,这是约书亚对摩西未入迦南的解释)



在摩押平原驻扎时,摩西遵照耶和华的吩咐带领希伯来人报复了欺骗他们的米甸人后,耶和华令摩西上尼波山,在山上耶和华指给摩西看他应许之地,惟他却不能进入。( 摘自民数记21章)宗教研究专家都觉得摩西五经的后半部分都不是其撰写的,而是由当时同行的同族人写的,我觉得他们是故意这么写,就为了要让教徒知道,不得违背神的旨意,要虔诚且无条件地信仰神,学亚伯拉罕那样,神让你去杀唯一的儿子献祭,都要毫不犹豫。也是从摩西开始,他们逐步把犹太教从原先的多神崇拜,彻底变为了一神教。



从约旦的尼波山上眺望远方的应许之地,传说摩西死在这片离迦南一地之远的山上




在遥望了应许之地后,摩西死在山上。耶和华(其实就是他们的部落成员)亲自埋葬他在摩押地,伯毗珥对面的谷中,只是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在何处。而在犹太教著名学者佛洛依德的晚年时,曾经考据史料称,摩西是被怨恨他的部落成员给杀死的,引起一片哗然。我在之前分析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文章中,侧重的是对宗教的讲述,而现在讲述历史,撇开犹太教的主观看法,历史比犹太教的宗教典籍更为残酷,宗教中传颂他们先知们的事迹,已经过修改和美化,所以我也佩服身为犹太人的佛洛依德,敢这么无畏地直言事实的真相。



摩西死后,约书亚在公元前约1405 — 公元前1350年,带领族人进入应许之地——迦南,才有了后来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可是很神奇的事,在犹太教的典籍中,有这么一段,“他们后来背弃了神,所以神便让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正好印证了这预言。



希伯来人在西奈沙漠地带游荡了大约一代人时间,其后他们决定迁回比这里富饶得多的迦南之地;相对于干旱的西奈荒漠而言,迦南确实太过富饶了,在他们看来是片“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



不过这次迁徙并非简单的搬迁和定居,因为迦南地早已属于另一个讲闪族语系语言的迦南人所有,迦南人(古巴勒斯坦人)在此地已居住了几千年。后者不愿与希伯来人共享他们的土地,因而希伯来人不得不诉诸武力,而事实证明这一历程进展迟缓且布满艰辛。



摩西的继承者约书亚,确实夺取了迦南的一些地区,但收获并不太大,因为游牧的希伯来人装备较差,无法用围城战术攻克迦南防御坚固的城池,而且很多城池现在还有遗迹,城池外,还有护城河,只有一个吊桥能进入城池。此外,约书亚死后,以色列各部重新又回到各自为政的状态,无法采取统一的军事行动,说白了就是谁也无法说服其他以色列支部,没有足够威信做老大,因而攻城略地工作进展更小。



结果,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征战,以色列人所获得的,只是迦南的一些丘陵地带和为数不多的土地较不肥沃的河谷。在公元前1025年前后,一位名叫撒母耳的部落士师,以其人格力量赢得了以色列各部落的拥戴,他从所有以色列支部中挑选出了一位领袖扫罗,是他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后来使希伯来人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建国后的希伯来人,这次开始叫做以色列人。





“士师”这个概念出自摩西。在旷野流浪时期,他接纳了岳父的意见,将处理一些琐碎案件的责任,交给其他人分担。这些人成了各级审判官(Judges),汉译为“士师”。但《圣经·旧约》中的“士师”并不是指审判案子的人,而指以色列建立国家之前的临时性军事首领,希伯来原文“shophet”,原意近似“酋长”的意思。



在很多史学家的分类中,会把摩西时期一起归纳在士师时代(士师事情)一起,此时期一共从公元前13世纪 — 公元前11世纪的两百多年,可是我认为,摩西对于希伯来部落来说非常重要,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他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史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是后来的几位士师完全不能比的,值得被单独分类出来。不管归纳成几个时期,我们只要按照编年史来了解以色列古代的历史就行了。



其实,士师时期单独被分出来还有一个意义,因为这个时候的希伯来人部落,这种氏族部落的制度已经开始解体了,转变为部落联盟时代,结束了以色列十二支派各自为政的状态。士师,作为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位一体的存在实际上是军事民主时代的军事首领。没有这样一个宗教领袖,是无法团结以色列十二支派的,有了国王以后,从而进入了一个新体系,士师是宗教领袖,国王是政治领袖。



“士师”一词的希伯来文含义为“审判者”或“拯救者”。士师有双重责任:平时管理民事,战时率兵疆场。



15位士师,从约书亚到撒母耳的担任时期



《圣经·士师记》中记载了15位士师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有底波拉、基甸和参孙等,而撒母耳担任士师的时间最久,也是在他任内,诞生了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以色列联合王国的首位国王——扫罗,虽然犹太教一直削弱扫罗的存在,他的继位者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比他有着更高的高度,但扫罗仍是历史上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



在约书亚记结束时,希伯来人已经进入了耶和华应许给族长的那片土地。他们征服了部分敌人,但不是全部。在他们最后会成为一个君主统治的国家之前的两百多年内,是希伯来人的适应期,以色列十二支派间要学习如何相处,也要面对那些散布于他们中间的迦南人,亦要应付在他们疆界外的那些满怀敌意的邻邦。这段过渡期称为“士师时代”,这时期的故事记在士师记内。



前面的三位士师俄陀聂、以笏和珊迦担任时间有些非常短,且影响力不大,此处就不介绍了,从第四位士师底波拉开始。



底波拉



底波拉(希伯来语:דְּבוֹרָה‎,Deborah,意为蜜蜂)是古代希伯来人的第四任士师,也是唯一的一位女士师。底波拉率领希伯来人成功地反击迦南王耶宾及其军长西西拉的军队。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希伯来人自古的女性地位还是挺高的。她从公元前1250 —公元前1214年担任希伯来人的士师。



底波拉


这里我们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希伯来人作为外来民族,想要到更富饶的迦南地生活,对于生活在迦南几千年的迦南人来说,本已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生存就艰难了一分,当然予以反击。在约书亚入迦南后的两百多年期间,希伯来人在迦南获得的土地已不断增长,迦南人开始还是很好心地让了很多口井和土地给希伯来人,只是没想到这反而助长了希伯来人的扩张意图。终于量变引起质变,当地的迦南王坐不住了,正式领兵攻打希伯来人了。



《士师记》中说底波拉是先知,也是拉比多的妻子。她在便雅悯的拉玛和以法莲地的伯特利之间的一棵枣椰树下,施行审判。以色列人被迦南王耶宾压迫了二十年,他的首都是夏琐。她被以色列的恶劣环境所感动,就给拿弗他利的基低斯亚比挪庵的儿子巴拉克发了一个信息,告诉他说,耶和华上帝已经吩咐他召集一万拿弗他利和西布伦的军队,集中在他泊山,就是伊斯特拉伦大平原北角的那座山。与此同时,她说,耶和华,以色列人的上帝将把雅宾的军长西西拉,拉到基顺河。巴拉克拒绝离开先知。黛博拉同意,但宣布胜利的荣耀将因此属于一个女人。西西拉一听到叛乱的消息,他就召集了九百辆铁战车和一大群人。



迦南王西西拉(Sisera)拥有铁车900辆,以色列人受他残酷统治20年。于是女士师底波拉(Debora)出现了。她同士师巴拉(Barak)召集了10000名拿弗他利人和西布伦人。耶和华亲自使迦南人溃不成军(我觉得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底波拉指挥军队击退敌人),仓惶逃窜。巴拉克率兵追赶敌兵,毫不留情地把他们通通杀死。只有西西拉一人涉险逃脱,来到基尼人希百(Heber)的帐篷。希百之妻雅亿(Jael)给了他些水喝。西西拉喝完水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睡着后,雅亿用锤子把一颗橛子钉进他头里。可怕的统帅就这样结束了生命,以色列获得解放。



在底波拉担任犹太教士师的时候,击退了基尼人,基尼人走了以后,米甸人又来了,这次却是靠基甸打跑了米甸人。



基甸



基甸 (/ˈɡɪdiən/)或盖迪恩(a ), 又名耶路巴力,和耶路贝瑟,是一位军事领袖、士师和先知,他对米甸人的召唤和胜利在希伯来圣经《士师记》第6章至第8章中有叙述。他从公元前1208 — 1170年担任士师,是第五任士师。




基甸



基甸是玛拿西支派亚比以谢族约阿施的儿子,住在以法莲(俄弗拉)。作为以色列人的领袖,尽管人数上处于劣势,他还是赢得了对米甸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率领一支300人的“勇敢”部队。



对他的核心叙事包括,基甸希望为他兄弟的死报仇,召集他自己家族的300人,追捕米甸人的首领Zebah和Zalmunna,杀死他们,将战利品制成的神像(ephod)奉献给神,使他的Ophrah城成为神谕的所在地,并给予基甸自己一个拥有众多妻妾的富有的首领地位。



就像塞莫皮莱的300名斯巴达人一样,基甸已经成为一小股精英力量在压倒性的数字优势下取得军事成功的象征。阿尔梅里亚的12世纪诗歌在庞塞·吉拉尔多·德·卡夫雷拉(1147年)领导的阿尔梅里亚重征服的背景下,引用了“参孙的力量和基甸的剑”。





参孙



参孙是玛挪亚的儿子,士师记中的一位犹太士师,生于公元前11世纪的以色列,是一个拥有天生神力的犹太战士。参孙以藉著上帝所赐极大的力气,徒手击杀雄狮并只身与以色列的外敌非利士人争战周旋而著名。他从公元前1081 — 1062年担任士师,是犹太教第十三任士师。



参孙又杀了许多非利士人,报复他们,说:“他们怎样待我,我也照样待他们。参孙于是躲进以坦磐石的洞里。一群非利士人来到犹大支派,要求三千犹大人把参孙交出来。在参孙的同意下,他们用两条新绳捆绑参孙,参孙就要把他交给非利士人,这时参孙挣脱了绳子。用驴的颚骨杀死了1000名非利士人。”



由于很多史学家和宗教学者争论不休,对于参孙到底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神话人物未有定论,上面这一段是我看了国内外各方面资料,最不夸张的一个描述。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非利士人和希伯来人,这两个种族是有着仇恨的,不管参孙是否真实存在,希伯来人肯定有一个首领带领他们抗击非利士人,而这个首领一定是一位士师,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



参孙和两个非利士人 米开朗基罗



所以才有了上面米开朗基罗对参孙和两个非利士人的雕像作品,犹太教和基督教对参孙的描述很多,可这些都是圣经故事,描写得非常夸张,近乎到了神话故事的程度了,所以只能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当时希伯来人和非利士人的民族仇恨,在那个年代,打倒敌对民族,就意味着获得更多肥沃的土地。参孙的故事是犹太人从迁居迦南后与当地已存在的各部落之间无休止的战争的一个缩影,非利士人是犹太人最直接的对手,两个民族交战数百年之久,这种交战也进一步促进了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团结。




撒母耳



撒母耳(Samuel)是以色列最后的一位士师,他标志着士师时代的结束,也是以色列立国后的第一位先知,他曾膏立扫罗和大卫为王,成为以色列联合王国的开国宗教领袖。他不但是一个先知,也是祭司;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宗教家。是圣经中极少的没有记载任何罪行的人之一。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撒母耳有命令人修改过以他命名的《撒母耳记》,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其中对他诸多褒奖,所以才没有记录他任何罪行。而且,扫罗登基时的膏立仪式,没有等待撒母耳就开始了,从此两人关系急转直下,也导致了扫罗日后在历史中的评价,远远不如大卫王。





撒母耳从公元前1062 — 1024年担任犹太教宗教领袖士师,与前十四位士师最不同的是,撒母耳见证了以色列王国的诞生,他触及到了封建君主制,在以色列十二支派在西奈半岛的荒野上流浪的时候,宗教领袖更纯粹一些,触摸不到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与财富,想法肯定更单纯。



他在从士师时期到扫罗统治下的王国的建立,以及从扫罗到大卫王的过渡中起着关键作用。他被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奉为先知。除了他在希伯来圣经中的角色之外,撒母耳在基督教新约、犹太教文献和伊斯兰教古兰经第二章中也有提及。



经过20年的压迫,塞缪尔作为先知在全国享有盛名(撒母耳记3:20),他把人民召集到米斯巴山上,带领他们对抗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游行到米斯巴攻击新聚集的以色列军队,被彻底击败,惊恐地逃跑了。撤退的非利士人被以色列人屠杀了。正文接着说塞缪尔在战斗地点竖立了一块大石头作为纪念,随后是一段很长的和平时期。



撒母耳最初任命他的两个儿子约珥和亚比雅为继任者;然而,就像伊莱的儿子一样,他们被证明是不够资格的,以色列人拒绝了撒母耳的儿子为王。由于其他部落(如非利士人)的外部威胁,部落领导人决定需要一个更加统一的中央政府,并要求撒母耳任命一位国王,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其他国家一样。



撒母耳起初不愿意答应,对外说直到得到神的启示才放下心来,其实他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其他部落支派的人们一定要他指派一人为王,谁叫他自己的儿子们不争气,他作为宗教领袖,他指派的人成为国王才能实现政教合一。心有不甘的他,只能警告人民这一决定的潜在负面后果。扫罗和他的仆人正在寻找他父亲丢失的驴,仆人建议咨询附近的撒母耳。撒母耳最终承认扫罗是未来的国王。



哪怕是宗教领袖,哪怕是在宗教典籍中利用个人影响力把自己描绘得如何崇高,撒母耳一心想让他自己的儿子成为以色列人的首位国王,就能看出其的私心。不知是不是因为扫罗成王,是撒母耳心不甘情不愿的无奈之举,所以后来他们关系非常不好,撒母耳在大卫登基前,百般给予助力,就是为了使他的势力得以延续。



外敌环伺,这一客观要求和现实,促进了统一王权的出现与以色列国家的形成。士师时代末期,撒母耳先知从便雅悯支派中挑选俊美,勇敢的青年扫罗,为他行膏油浇头的仪式(膏立仪式),立他为全以色列的领袖,扫罗成为统一希伯来的第一代君王,以色列人终于建国了。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时,我一直认为文化和宗教是不能忽视的,构成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仅是过去历史里发生的那些事,对于宗教教徒来说,宗教给他们带来了信仰的力量;对于无神论者来说,文化予以他们传承的核心。这种对民族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骨髓,所以看以色列的历史,宗教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



不管他们最伟大的先知摩西,是死于同伴的手中,还是没有熬过西奈半岛荒野的苦难,摩西和他的继任者们,依然用他们的智慧给该民族留下了智慧的结晶,依然用宗教的力量给他们的后人制定了法律和道德的标准,这都有助于我们了解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前世今生。



愿世界更好!苦难更少!国泰民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