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相声圈李文华拜师为什么这么困难,到底是什么情况?

180回答·160万阅读
岑詮

2019年03月30日

简单一句话:李文华拜师被相声界某位权威人士阻挠。而这位“权威人士”至今还是个谜团,能真正知道内幕详情的,肯定只有相声老字号“少马爷”马志明了,但其讳莫如深、三缄其口。

坊间也有传闻,版本诸多,莫衷一是,有的还说的有理有据,甚至不惜大费周章、剖析历史旧怨。不管什么版本,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权威人士”肯定不是一般相声名家,必须是相声界说话掷地有声、有号召力的人物。

有“侯宝林版本”,说侯大师和天津相声界有间隙,当年独闯天津相声江湖,反响极好、好评如潮。结果引起天津相声界集体挤兑,在一场决定“留走”的竞演中,侯大师以微弱之差败下阵,回到北京,从此与天津相声界不和,有生之年也未再踏入天津半步。

李文华是北京相声界的演员,而且如果拜师马三立,辈分就和侯宝林一样,几重因素参杂一起,导致侯宝林从中作梗、阻止了这段师徒关系。这个版本最大的漏洞就是:侯宝林真的和天津相声界有那么不和吗?心胸有那么狭隘吗?

另外一个版本就是“马季阻止论”,这个更扯了,马季是侯宝林的学生(注意不是徒弟),按照相声辈分也就是马三立的孙辈,不可能影响到师爷马三立的收徒意志。


根据“少马爷”马志明回忆称,因为李文华要拜师自己父亲马三立之事后,相声界有位权威人士提出了不同意见,还专程马家去阻止。面对权威人士的“阻拦”,马三立大师选择了回避。这一点在姜昆的出书中也提到了。

在当时相声界,能让马三立顾忌而暂缓收徒的,也就郭荣启、侯宝林、马季等三人,马季虽为前俩人的晚辈,但是说唱团团长,官位摆着呢。

郭荣启和北京相声界几乎没什么交集,一直在天津,和李文华肯定没什么恩怨。马季更不可能了,因为李文华正是马季推荐才进入说唱团的。说唱团可是相当于曲艺界的国家队啊,多少曲艺艺人梦寐以求的去处。

而且马季是马三立的相声界孙辈,不可能出面阻止,马三立更不会一个孙辈领导而选择“回避”。在马三立从艺庆典上,马季送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贴,足以说明马季对马三立之敬仰之情,断然不会“阻止”。

只不过,侯宝林是在1993年去世,马三立在2003年去世,中间间隔了十年,这么一个漫长的岁月里,李文华有足够时间拜师马三立的,为何还是耽搁了呢?

显然,那位上马家阻止李文华拜师的应该不是侯宝林,以当时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即是辈分低于马三立,也未必会为了一个收徒关系而踏上天津——不是说侯宝林和天津相声界不和嘛。

而且,能让马三立避而不见的肯定不会是侯宝林,那就剩下一个人:侯三爷侯耀文了。当然了,这些纯属猜测罢了,毕竟李文华是德云社胖子孙越的舅姥爷,郭德纲又是侯耀文的徒弟,要真是侯耀文阻止了李文华的拜师,孙越和德云社如何相处呢?

好了,多说无益,只能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相声界这点破事,其实不足为奇,各行各业都尚且存在各种利益纠葛。既入江湖路,便是薄命人,庆幸的是,李文华老先生在临终前还是如愿以偿了。

再见罗克

2021年01月06日

用“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脑袋”来形容马三立先生,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他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在收李文华为徒这件事上,瞻前顾后,不敢越雷池一步。

马老这样的性格,是和他坎坷的身世分不开的。当年,他学艺有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却被恶霸袁文会逼迫,进了他的兄弟剧社。当张寿臣和侯宝林已经红遍天津卫的时候,马三立只能靠演反串戏糊口。

进入新中国,为马三立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生,他创作表演了《开会迷》,《买猴》等作品。但是运动一来,下放的名额不够,有人竟首先想到让他来凑数。正值壮年的马三立,无辜迎来了他十多年的远离舞台,劳动改造的炼狱生活。

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马老远离官场,一辈子过得谨小慎微。当80年代,李文华有机会拜访马三立,说明自己想拜在马三立门下的时候,马三立对于李文华的人品和艺术,都是十分认可的。可惜,明明是一见钟情,你情我愿的事,却也敌不过旁人的阻挠。

马三立先生在当时相声界的辈分是最大的,没有人能以辈分对他施压。能对马三立施加影响的,只有北京的侯宝林先生。侯宝林先生艺术造诣极高,为相声改革做出过突出贡献。并且多次到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表演,晚年著书立说,对相声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李文华当年是由马季力主引进到中央广播说唱团的。虽说比马季大几岁,但最多他们也只能算是平辈。如果他拜马三立为师,岂不成了侯宝林的师弟?而且也成了马季的师叔,姜昆的师爷?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侯宝林先生并不同意马三立先生收李文华为徒。而马三立一方面顾及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因为侯宝林曾经代拉马志明,拜师自己已故的师父朱阔泉为师。正是这两方面原因,所以当侯宝林提出异议的时候,马三立也只能把这件事先搁置了下来。

1993年,侯宝林先生逝世。此时,应该不会有人,再有能力影响到马三立先生收徒这件事了。因为,相声界有影响力的马季,自身辈分和马三立相差悬殊。而且他对马三立的艺术造诣更是无比敬仰。

在马三立告别演出时,马季曾送给马三立一幅字,竟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幅字曾经引起过侯氏家人的很大不满。但也可见在马季心目中,马三立的地位早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师父侯宝林。

而当时相声界的新生力量姜昆,更是力主让自己的老搭档,能够拜在马三立门下。至于辈分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至关重要的大事。

所以,在侯宝林先生逝世后,能够阻挠李文华拜师的,也就只有侯耀文了。当时,他已经是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副团长,说唱团的团长。手下弟子众多,但更重要的还是延续几十年的侯家和马家的关系。

当年侯耀文在后台,听了马三立的单口相声《祖传秘方》之后,曾经一把把干瘦的马三立先生抱了起来,兴奋地说,“我的爷爷,全中国也就你敢这么说相声啊。”可见,他们的关系的确是非同一般。

另外,阻止李文华拜师,不但是侯耀文父亲的意思,同时相声界内部都知道,侯氏和马氏两派向来多有成见,借此打压对方,也是可想而知的事。

而偏偏碰上马三立先生一生谨慎,这件事就再度搁置了。这一搁置就又是五年。直到2008年11月份,姜昆看到李文华先生的身体已经不行,才加紧操办拜师仪式。

而此时,马三立先生已经去世4年,侯耀文先生也已经在前一年离开了人世。这场拜师仪式,已经不会再有任何人干预了,马三立先生的儿子马志明先生和马三立先生的弟子常宝华先生,都出席了这个仪式。

但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面说过,马志明是侯宝林的师弟,是朱阔泉的弟子。他无权代表父亲马三立收徒。这一点,在仪式上马志明先生特别指出,他来的目的,不是收徒,而是证明马三立先生曾经在80年代,就同意收李文华为徒。

马志明在仪式上说:“能把李文华先生写到我们家的家谱里,这是他的多年夙愿,也是我家的荣耀。”李文华先生更是带着氧气袋出席的拜师仪式,并向马三立先生的蜡像鞠躬行礼。

至此,一段耗时长达20多年的拜师,才算圆满结束,李文华先生终于在有生之年,达成了拜师马三立先生的夙愿。半年后,李文华先生也离开了人世。最终能把李文华先生列入马氏相声的家谱,是对李文华先生的慰藉,也了却了马三立先生的遗憾。

娱乐小练儿

2019年10月22日

相声圈李文华拜师,比郭德纲还要“难”,好在最终还是如愿了!

相声圈里历来讲究师承辈分,有些出生相声名家,从小就拜在名师之下,有些则拜师无门,甚至到晚年才能如拜师之愿。



对于知名相声演员李文华,其当年的拜师难度似乎不亚于郭德纲。虽然从小就开始学习相声,但出生工人家庭的他,并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即使当年想拜马三立为师也是你情我愿,但据说还有权威人士“从中作梗”,以致拜师失败。

李文华早年师从郭启儒,但并没有师承

话说李文华也是一位非常知名的相声演员了,常常听到他是孙越的舅爷,不由得给人一种相声世家的感觉。



1927年出生的李文华,在他小时候就跟随郭启儒学习相声,也算是李文华的开蒙老师吧。话说,郭启儒对李文华的栽培还是挺大的,一度把他当做自己的徒弟一样看待,只是一直没有执行拜师一说。

因为郭启儒是寿字辈相声演员,如果当初郭启儒收了李文华为师的话,那他也是宝字辈相声演员啊。

李文华也是很争气,说的一口相声也是非常精彩,特别是捧哏那是他的专长。在1962年,李文华调入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在七八十年代,和马季、姜昆等都搭档说了不少相声,特别是和姜昆的搭档可是最为频繁了。



进入相声圈多年,李文华虽然相声表演功底深厚,出演的很多相声都非常受欢迎,曾经还被评为全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之一,但有些遗憾的是,在他的表演生涯中一直都没有师承。

马三立相声辈分太高,李文华拜他为师引同行们的“嫉妒”

李文华也不是不想拜师,作为北京的相声演员,说了一辈子的相声,他也希望可以拜入相声名家啊,当年他想拜的正是“相声泰斗”马三立,可见李文华目光还是挺高的啊。

当年,李文华和马三立相识,李文华对马三立可是相当的敬重,马三立也是非常看好李文华相声表演的才艺。当时也是一拍即合,两人都同意拜师了吧。



只不过,相声圈的拜师还真不是“你情我愿”就能了事啊,这可颇及到同行之间的利益与看法。从少马爷的回忆中,是这么说的,当时听闻李文华要拜马三立为师时,有位相声圈的权威人士从中“阻挠”,还说专门到马三立家中反对这一事。

基于这位相声圈里的权威人士,很多人都把他指向“侯大师”。相传他们是这么说的,马三立是寿字辈相声演员,如果李文华拜他为师,那么李文华就和“侯大师”同辈了。而李文华是马季引荐到说唱团的,还是和姜昆、马季等搭档,这一拜马三立为师,倒成了姜昆的师爷、马季的师叔了。



这样的情景,对于“侯大师”来说倒也挺不是滋味的。也许“侯大师”没那么小肚鸡肠,那么相声圈里的其他相声演员想必也是不太乐意吧。

想来也是,当时马三立算是相声圈里现存的辈分最好、威望最大的相声演员了吧。谁不想拜他为师,这一拜这辈分和名望也是立马起来啊。当然反对者也会有不少,一个无师无门的相声演员,突然之间就成了众多同门的师叔、师爷了,换做谁都不太乐意吧。

同行“嫉妒”之心在所难免,相声圈里的那些“奇葩”事也不稀奇了。当年郭德纲北漂时,不也是不被承认师门,最后更是拜师无门吗?同行的“排挤”传的也是不少啊。

李文华当年想拜马三立为师也是如此,马三立辈分威望高,当时若拜他为师,那名望辈分也是立马提升啊。这样的好事,多少人又会去便宜他呢。至于哪位权威人士从中“阻挠”,并没有得到证实,也许也就几位当事人知晓吧。



在85年,李文华也因为喉咙手术后而淡出了表演舞台,但他对马三立的拜师愿望却一直都没有改变。只是有些遗憾的是,直到马三立离世,他都没有拜他为师。

当时,很多人就说,如果是“侯大师”从中阻挠,那么“侯大师”在90年代初离世后,李文华还是未选择拜马三立为师。或许,李文华也是考虑到其中的难处,又或是当时相声的不景气,自己又淡出的屏幕吧。

庆幸的是,在他有生之年还是如愿拜师成功

到了本世纪初,相声在郭德纲的带领下慢慢崛起,侯耀文还顶着压力收郭德纲为徒,还有很多相声演员代收徒弟的事例也不少,当年少马爷就是侯宝林代朱阔泉收的徒弟呢。



在2008年,80岁的李文华正式拜马三立为师,由马三立之子马志明代父收徒,常宝华、姜昆等人都到现场作为见证人。当时的李文华还是生病坐在轮椅上,这也算是圆了李文华的一个心愿吧。

在拜马三立成功后,李文华也算是宝字辈相声演员了,即使当年的拜师困难,但李文华终究还是拜师成功了,这对李文华来说也就多了一个师承名望吧。



所以说,当年李文华拜师困难,还是因为他寻求拜师者马三立的辈分太高,同行的“嫉妒”或是“阻挠”都让这一拜师仪式未能如愿,直到离世前一年才以“代收”之名如当年所愿。

欢迎留言讨论、点赞关注,更多精彩娱乐内容第一时间与您共享!

我就是个码字的

2020年11月07日

明确答案:有相声界权威人士阻挠。

是谁?笔者推断:侯宝林或者马季,也许都有。


1,为什么可能是侯宝林

马志明说过,当年李文华要拜师马三立,爷俩都同意,但有相声界权威人士阻挠,最后选择不了了之没有公布。

按照少马的说法,能在八十年代算相声界权威同时又能让马三立有所忌惮的人,貌似只有侯宝林,而且马三立因为马志明的师承问题还要有求于侯宝林。


此外,李文华当年进中央广播说唱团时是业余身份,地位不算高相当于学生,和马季、郝爱民他们相当,侯宝林则是四老之一,是老师。如果李文华拜师马三立,那对侯宝林来说就等于是学生变师弟,肯定会不爽的。

李文华和马三立师徒关系确认发布会是2008年召开的,而侯宝林的继承者侯耀文是2007年去世的,据马志明说姜昆就是在2007年给他打的电话希望少马出面证明此事,这中间的联系和逻辑当然也是线索。


2、为什么可能是马季?

姜昆说过为什么李文华拜师马三立这件事这么费劲,是因为“平白无故多了个师叔,有人心里不平衡”。

姜昆的说法又把目标指向了他的师父马季。

首先,马季也是八十年代的相声界权威人士。其次,李文华是马季提携进中央广播说唱团的,突然变成师叔长辈,一般人都会不爽的。再次,马季是2006年去世的,换句话说姜昆为何在2007年开始张罗李文华的师承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这。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是马季的几个理由,首先,马三立有些忌惮侯宝林大家都知道,比如他在《笑》里居然让侯宝林给他指导指导业务。但马三立并没有忌惮马季的理由,相反马季还非常崇拜马三立。

其次,如果只是马季不爽,但要是侯宝林没意见的话,马三立也没有什么可犹豫的。毕竟马三立和侯宝林要是都同意的事情,当时的相声界没人敢翻起什么浪。

再次,姜昆说“平白无故多了个师叔”不一定指的是马季,要知道侯宝林1993年去世,他去世之后如果李文华再拜马三立,那“多了个师叔”的人里还包括侯耀文,何况姜昆和侯耀文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亲密。


综上,笔者个人认为,阻挠李文华拜师马三立的相声界权威人士,如果只有一位的话,那无疑侯宝林的面儿偏大一些,马季的可能性要偏小一些。但也不排除在这个问题上侯宝林和马季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的,那样的话这个阻力就不是一般大了。

对于此事,我们也不必苛求谁,同一年进公司的同学,一个不如你的人突然当了你的上级你也会不爽,如果是后来的小年轻走上层路线突然和你成了平级,你当然也会心里不得劲,人之常情不必苛责。

郑捕头

2019年10月23日·喜剧评论人

李文华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捧哏演员,如果没有他,姜昆在七十年代末也可能会出名,但走红程度会有所降低。李文华几乎是无师自通的,他最早参加的都是业余演出,但水平比较高。他最早是没有想过拜师这件事的,如果拜就只拜他所敬仰的马三立。然而直到马三立去世这件事也没有完成,直到李文华去世前一年,才由马志明代父亲收徒,完成李文华的夙愿。

无师自通进入相声圈

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李文华似乎永远是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儿。其实他在年轻时候就已经开始表演相声,只不过不是在专业团体,而是参加职工业余演出,但很受欢迎。

李文华出生于1920年代,小时候是有机会去当时北京有名的启明茶社去听相声的,听时间长了也就有了感觉。不过他那时候并没有拜师学徒,不到20岁就进工厂做了喷漆工,业余时间参加职工曲艺演出,在当时的职工会演当中表现出色,1960年代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

李文华一直担任捧哏,他搭档过的相声演员包括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和郝爱民,但始终不是特别出名。到1970年代后期,姜昆的捧哏赵炎去和马季合作,李文华和姜昆就机缘巧合走到一起,形成年龄相差20多岁的老少配。

很多人并不看好这对搭档,但他们的《如此照相》一炮打响,几乎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直到现在也被奉为经典。而后两人又合作完成《时间与青春》、《想入非非》、《祖爷爷的烦恼》等力作,成为当年最为走红的相声搭档。

八十年代不讲究拜师

李文华的捧哏与众不同,他不跟姜昆抢话,但很多时候却总能抖出让人忍俊不禁的蔫包袱儿。两个人在台上一个年轻,一个老成,一个干脆,一个蔫老,一个火热,一个平淡,反差之中,包袱儿形成。李文华站在姜昆旁边,永远是那么持重憨厚,朴实无华,见缝插针地抖小包袱儿,观众并不感觉讨嫌,反而对李文华非常喜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演员,直到他1985年因喉癌离开舞台,也始终没有拜师。这与八十年代的大环境有关。

那时候一切都讲究新,摆知拜师这件事是旧社会的习惯,新一代演员不用履行这些程序。马季当时就不主张拜师,与姜昆、冯巩他们长时间都是以老师和学生相称,直到九十年代才举行了一场谢师会。

拜师马三立终于达成

李文华最仰慕的相声演员是马三立,通过人递过话,马三立也答应收下他,但仪式始终没有完成。马三立2003年去世,这件事也成为李文华的莫大遗憾。其中有不少客观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马三立是当时相声圈为数不多的寿字辈演员,如果李文华拜了他,就好像要充大辈,同行的人会不满意。

不过最终李文华还是完成了夙愿。就在2008年11月,在多方人士的促成之下,李文华由马志明代父亲收徒弟,患病多年的李文华对着马三立的塑像鞠躬,眼含热泪,终于拜在了他所景仰的马老名下。

几个月之后的2009年5月,李文华溘然长逝,享年82岁,他可以在地下与师父马三立见面了。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