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在佛坪县桥头广场,非遗技艺打铁花吸引众多居民和游客观赏。本报通讯员 张戈摄榆林:解锁春节文旅新体验本报记者 马腾2月11日,2025“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现场热闹非凡。各支队伍热情舞动,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
机场车站,旅客纷纷踏上旅程,奔赴家乡团圆;大江南北,处处张灯结彩,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烘托出年节氛围;线上线下,特色年货琳琅满目、供销两旺……癸卯兔年即将到来,神州大地洋溢着蓬勃盎然的春意,人们也在热腾腾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的年味里,感受着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3届关中忙罢艺术节的乡间文化墙。(资料图片 陕西省文旅厅提供)常有人感慨,如今的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缺失了年味和乡愁。可仔细想想,只要文化的根脉还在,年味就一定不会缺席。兔年春节只要来陕西,或者在云端欣赏关中大地的年味,便可在“村晚”中感受真正的年味与年俗 。
从锣鼓喧天的秧歌盛宴到“燃”动凛冬的“冰雪奇缘”,从活态传承的多彩非遗到文脉延续的书香雅集……乙巳蛇年,榆阳区凭着“陕北榆林过大年”、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冰雪大世界、榆阳城市书房过大年、村晚大联欢等系列活动,上演了一场场全民参与、多元交融的春节文化狂欢,让年味在守正创新中诠释着新
剪窗花、蒸花馍、舞社火、捏糖人、看“村晚”、赏冰瀑……兔年新春,三秦大地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把年味儿烘托得格外浓郁,引得广大群众和游客热情参与、深入体验,在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中充分感受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
岁月添新,春满山河。春节,是最能拨动全体中华儿女心弦的日子,也是中华文化最生动也最鲜活的载体之一。“备年”“拜年”“闹年”,喜气洋洋的节日仪式一个也不能少。三秦大地,风土、风物气象万千,欢度新春的节庆活动各有风味,“仪式感”也更足。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寄托了中国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在陕西孕育出更多故事。在陕西,有许多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标题:陕西:浓浓年味充盈三秦大地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华灯初上,游人在挂满唐诗灯牌的树下穿行,在流光溢彩的斑驳光影中品味眼前盛景;邂逅“李白”吟诗作对,打开“盛唐密盒”的古典知识宝库,与众多唐装丽人擦肩而过……西安大唐不夜城一直以来都是外地游客到陕西旅游必打卡之景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洛川县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年俗文化活动,将这座县城烘托得热闹非凡。 一大早,在洛川县民俗文化博览园,一场韵味十足的秦腔表演正在火热进行。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画着精致脸谱,亮嗓开唱。
1月29日,游客在西安城墙永宁门观光游览。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首个“非遗版春节”,西安再次火爆出圈,“西”引力拉满。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西安年”文旅活动百余次,世界人文之都魅力充分彰显。
2月10日,来自韩国、泰国等国家的60余位外国友人欢聚西安市灞桥区白鹿仓滋水非遗大集,体验春节民俗。 记者 蒲茜摄“咚锵、咚锵、咚咚锵……”2月10日,甲辰龙年正月初一,西安市灞桥区白鹿仓景区热闹非凡。
看风景的人,有时候也是“风景”。龙年春节将至,庙会集市再一次响起了嘹亮的吆喝声,大街小巷又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年俗活动再一次绽放多彩的魅力,陕西的年味儿越来越浓。众多市民游客置身其中,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保持环境卫生,以文明行为给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