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篇文章描述的,是我所经历的老家农村包产到户以后的现实情况。不敢说这是现在所有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国家这么大,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肯定也不一样。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只是我所亲历的一些事。既无意诋毁什么,也不存在赞美什么。只是就事论事,客观描述。
40年前的1982年,中国农村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支持者认为,过去的大集体经营属于“大锅饭”形式,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
当时人们从饥寒交迫一穷二白到分到土地,农民手里一无所有,有一部分人是靠讨饭生活,家里一件普通的农具都没有,还有一部分人手里除了给地主富农打长工或短工用的一张除头农具是一无所有,在加上人口少地多,分田单干后生产操作都很困难,在这样困难条件下,当时有些人就自己结伙成立了互助组,就是有啥农具或牲畜组合到一起互相帮助来完成农业生产。
在农村,农民最重要的两大资产莫过于住房及土地,住房是立身之地,土地是养身之源,多年来,农民一直勤勤恳恳的种地生活,随着工业的崛起,农业逐渐退居二线,但是这并不影响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一定程度上,土地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即便现在种地收入低,但是土地分配还是1978年开始分田到户的,至今没有变动,那九月份出台的《土地管理新规》会把土地打乱重新分配吗?
导语:众所周知,人多地少一直以来是我国存在的一个土地现状,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在1978年农村刚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各村将村内的耕地平均分配到了每家每户手中,当时分地是以户为单位,以各村总人口为基数实行土地的平均分配。
土地承载了农村无数的家庭,扛起了我们老百姓的饭碗,让我们从开始的吃不饱到温饱到小康,现在不仅吃得饱更是吃的好,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农民一代代的付出,因此在农村我们也享有不少福利,比如宅基地,再比如土地承包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