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就着关于美国F-35已经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实现任何一架交付的“难产”的新闻,谈到中国从2014年以来所实施的一系列诸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应对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以及到现在,不但承受住了美国的芯片及其他高技术断供,还在主动发起的有可能会按照元素周期表对美国实施战略资源制裁,其实是想说明,只要中国能拿出足够的耐心,拥有足够的耐力,完全可以迫使美国这个史上罕见强大的战略敌人最终对自己做出地缘让步。
当地时间2月15日,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开幕次日,美国知名国际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德国慕尼黑分析中美关系时表示,“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导致战争,通过汲取历史教训,可以避免冲突,走向和平。
孙太一 | 俄美乌角力后,中国已不再是“修昔底德陷阱”中典型的崛起国 | 编者按赵全胜【海外看世界】主编:本期快评的题目是:【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37位参加快评的学者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大陆、日本、俄罗斯、英国、新加坡、台湾和澳门地区。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当一个国家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对另外一个已经掌握霸权、并且控制秩序的国家,构成挑战时,这两个国家,一定会爆发冲突,并最终走向战争,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陷阱,后来学者将这一观点,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当一个国家在崛起的时候,一定会引起世界霸主的抵抗,两边一定会发生战争,占有既得利益位置的人一定会捍卫自己的权力,其实修昔底德用一种动物来形容,狮群,狮群通常由公狮领头,捍卫整个群体安全,一旦狮王老迈,受到年轻挑战者挑战的时候就会落败,所以他的奋起抵抗也可以视为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美欧谈判进展:多维博弈与历史警示下的路径选择一、中美谈判:对抗升级与历史回响的警示关税战的螺旋式升级中国于4月10日启动对美商品34%的报复性关税后,特朗普政府立即威胁将中国商品关税提升至50%,并全面终止谈判。
在特朗普政府尚未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其向中国释放的一系列友好信号便已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信号不仅彰显了特朗普政府对于中美关系的独特见解,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中美两国未来能否携手合作的无限遐想。那么,这些信号究竟意味着什么?中美联手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春秋中期,大国霸主的频繁争雄不但没有帮助周王朝再回盛世,反而连带将其核心生命力也给摧毁殆尽了,而其中的缘由就在于“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八个字上。周王朝凭借周礼治天下,“尊王攘夷”其实针对的是几个大诸侯,而“存亡继绝”实际针对的是一众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