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改善MgH2的热解/水解供氢性能及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MgH2最常见的稳定结构是β-MgH2,其具有很高的结构稳定性,放氢反应焓变为75kJ/mol H2,在1 bar H2压下自280摄氏度开始热分解放氢。
近日,在由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长沙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项活动——“国际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院士做了名为《轻氢之镁 创新栽培》的主题发言,“我研究镁已经有38年了。这38年间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研究镁的轻量化,二是由于一个镁原子可以带两个氢原子,所以也研究氢科学之镁。”
在日前举行的2023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镁化合物和金属镁产业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镁产业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随着有关技术不断成熟,未来将在可再生能源储能领域大放异彩,推动社会走向清洁化。
氢能作为热值高、无碳排、无污染的“终极能源”,推广的关键在于全产业链降本。其中,氢储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氢气的储存、运输和配送,对氢能产业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氢气储运成本占终端用氢成本构成比例超30%。
“丁文江院士团队多年以来孜孜不倦研究,攻克了氢能的固体使用方法。丁院士讲得好:固态储氢,前程在‘镁’。”15日,原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通过视频接入上海交大长宁校区,向在氢能利用方面作出贡献的交大专家们致敬,认为“氢”装上阵、前途光明。
重庆之声4月1日讯 氢能源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而当前,安全、低成本的储运氢技术,成为了发展氢能产业的关键瓶颈。如何破题?在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科研团队瞄准了“镁”这一金属材料,已经研制出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与装备,让氢气“长途旅行”稳稳当当。
公司位于山西省运城 市闻喜县郭家庄镇柏林工业园区,占地 20 万平方米,职工 1000 余人。公司总设计产能 12 余万吨,包括原镁 5 万吨、镁合金 4 万吨、镁合金深加工 1 万吨、铝合金 1 万吨。
氢的储运,是一直制约国内氢能发展的难题。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是绿氢制备的前提条件。但风电光伏资源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要把大量绿氢运输出来就需要氢管道的建设。记者从中国石化了解到,“西氢东送”管道项目已经启动,这将推动绿氢的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