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随着众多科学家的加入,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进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阶段。原子弹的研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理论设计。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我为祖国找铀矿】总策划|任天阳总统筹|林海利执行策划|温建敏执行统筹|李妹妍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谢小婉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姜雪媛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让新中国在世界彻底站稳了脚跟。消息传来,举国沸腾。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铀”来下面这段视频记录了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14时49分这个时刻,它已被载入中国历史史册。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此时欢欣鼓舞的全中国人民无人知晓这颗原子弹核裂变的原料铀来自何方。
一块仅重1公斤的金属,就能为一座城市提供好几个月的电力,这一点都不科幻,这是真实存在的科学事实。这块能量巨大的金属,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铀-235,它是核能的关键燃料,自它得到利用后,人类得以点燃了从未想象过的能量火焰。
“院士口述·大国底气背后的故事”原标题:周永茂:从核潜艇到核医疗的硬“核”人生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陈瑜 吴叶凡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永茂仍在上班。以前,他都是上午去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办公。
该书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讲述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共同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故事。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随着一声惊雷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1955年中国提出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以来,全国发动多个产业行业支援,动员数十万人投身参与,其中不乏广东人的身影。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照雪下玉关编辑| 照雪下玉关“请你回去告诉毛泽东,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自己先要有原子弹。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1945年4月,纳粹德国大势已去,摆在美国人面前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搜罗德国残存的科学家和设备仪器,不让他们落到苏联的手里。5月3号,在希特勒夫妇自杀后的第四天,领导纳粹德国原子能应用项目的海森堡被盟军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