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君子?《论语》中并没有广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定义。事实上,“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不能也无法作出一个完善的定义。或者说,能被定义出来的“君子”是不完满的。如“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显然,“不忧不惧”描写了君子生命品格之一面,却不是全部。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美德”一词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一般是指人们美好善良的品德。作为伦理概念,美德不仅仅只是善的文化,还可以从美学范畴上加以认识。美德在善和美的认知中有着相对的一致性,也有着一定区别。在阐释传统美德之美的过程中需要厘清美与善、美与德的关系。具体来说,美德之美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界说。
在今人眼中,提到孔子,恐怕首先就会想到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门下三千弟子,其中出类拔萃者七十二人。至于他还是一位智慧深邃的思想家及才能卓著的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等,则是具体了解其言其行后才深以为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王杰:修身立德公正廉明——历代主要官箴说举要。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修养与伦理建设,在国家治理、为官为政方面,千百年来,积累了大量经典论述,如“政者正也”“为政以德”“公生明,廉生威”等,蕴含着丰富的修身内涵与政治智慧,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伦理文明和道德观,是中华民族关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人与天地万物诸关系的道德智慧、伦理精神的总和,是集川流的“小德”与敦化的“大德”于一体的道德价值体系,反映着中华民族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以及建设一个好社会、好国家和打造一个好世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践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