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与“协同育人”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具体关系如下:
- 三全育人是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
- 全员育人:“三全育人”强调每人都应有育人意识,树立育人责任感,在本职工作上发挥育人功能,并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构建完整全面和谐的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这为协同育人明确了主体责任,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包括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各自发挥优势,形成育人合力。比如,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辅导员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行政人员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和服务质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全员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各主体协同配合,共同推动育人工作的开展。
- 全程育人:“三全育人”要求育人贯穿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全过程,要了解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每个成长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这为协同育人提供了时间维度的指导,促使不同阶段的育人主体和育人活动相互衔接、协同运作。例如,在学生刚入学时,通过开展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等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临近毕业时,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服务,助力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各个阶段的育人工作紧密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育人链条。
- 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强调育人工作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要将显性和隐性教育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方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为协同育人拓展了空间维度,要求学校整合各种育人资源,包括课程资源、科研资源、实践资源、文化资源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例如,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全方位育人理念促使各方面育人资源协同配合,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 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 主体协同:协同育人强调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包括学校内部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组织,以及学校外部的家庭、企业、社会机构等。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这些主体围绕育人目标,明确各自职责,相互沟通、协调合作。比如,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主体协同,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单一性,实现了全员育人的目标。
- 过程协同:协同育人注重育人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将学生的成长过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同阶段的育人活动相互呼应、有序推进。在“三全育人”要求的全程育人指导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学生管理方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跟踪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育人策略。过程协同确保了育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持续的教育和引导。
- 资源协同:协同育人致力于整合各种育人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为了落实“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学校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设施、资金、信息等。例如,学校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到校开展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资源协同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