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的新作《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运用大量档案和文献材料,厘清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等各类文书的翻译和改写问题,力图还原中英首次对话的内容和翻译过程。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接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大抵是:“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截然不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乾隆开始对英国使团来访是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后来看到礼品清单很生气。
《凝视远邦: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视觉文化》陈姗姗 著 商务印书馆这是一次始于希望、终于失望的重大外交事件。1793年,受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带着上百人的庞大使团,以祝贺乾隆83岁寿辰名义访华。
“我从未后悔承担了这项任务,可就连愚蠢透顶的人理解了其中的凶险后也会退避三舍。”1793年夏,英国政府派大使乔治·马戛尔尼率领使团远渡重洋觐见乾隆帝。这是中国同西方交往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而马戛尔尼的随行翻译李自标却在此后写下了以上这一番话。
不久前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马可·波罗游记》主题系列讲座中,华东师范大学意大利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历史学系副教授张锐从意大利史料文献出发,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揭示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以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张锐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
作者:谢贤良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次远渡重洋的跋涉揭开了中英官方直接接触的序幕。以往学界对这一历史时刻的关注多着眼于故事性细节,如两国赠答礼物的薄厚、觐见礼仪的争执等,往往忽略了语言翻译的问题。
1793年夏,英国政府派往清朝的大使乔治·马戛尔尼远渡重洋,率使团抵达承德觐见乾隆帝。这是中国同西方交往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也是过往学者探寻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重要历史节点。“翻译”在两大帝国的外交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