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无博士论文的校外盲审程序。那么,它们如何保障博士论文的学术质量?如发现问题,又如何处理?撰文 |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在本专栏往期文章中,我提到了国外高校的博士论文审查情况。那么,欧美大学中是否也有博士论文的校外盲审机制?
近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文科建设处宣布了启动文科博士论文质量全面审查工作的消息。据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11月17日消息称,11月11日上午,为落实学校2021年文科工作会议精神,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文科建设处组织召开文科博士论文质量全面审查工作启动会,副校长彭刚主持会议,副校长杨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如果是这个状况的话,有两种可能,一是论文不符合期刊范畴或投稿要求;当期刊编辑认为所投论文不适合刊物的收录范围时,有可能建议改投别家期刊,如果是同一个出版商旗下的期刊,待作者同意后,投稿移转会在期刊内部进行,作者不需要另外操作,但如果是建议不同出版社的期刊,那么就完全是看作者本身意愿。
最近,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王战军教授在《中国科学报》上发文《博士生论文答辩亟待破除盲审“桎梏”》,建议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盲审,释放创新潜力。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盲审后才能进入答辩环节,这被认为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基本制度。
教育部在成文于10月27日的《答复函》中指出,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文件,通过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为引导,推动学位授予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当评审人收到博士论文评审邀请时,往往会看到一份“评阅评分表”,表中会列举七八项指标,比如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科研能力、学术规范、写作规范等,一级指标下还有若干类似二级指标的要素描述。
2011年3月底,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盲审有了初步消息,情况不大乐观。但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一下子冷到了冰窟里:他们不知道,延迟一年,对于我这样一个拖家带口,一边读书一边还要赚钱来养家的人来说,是如何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