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北京时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向太空出征。向星辰大海迈进,中国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做客人民网《初心》栏目,娓娓道来他与月亮长达半个世纪的“对话”。
8月29日,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举行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专场发布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以视频发言形式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共同发布的国际首个月球专业大模型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报记者 邹雅婷嫦娥六号返回器和降落伞。 摄影:康 毅 张 宇月球陨石。 摄影:康 毅 张 宇近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博开展。
来源:【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本文约1024字,阅读约需2分钟编者按:365次斗转星移,追随国家发展的滚滚浪潮令人心潮澎湃。同频共振中,那些记忆深刻的事件,那些记录变迁的节点,清晰勾勒出这时代的惊艳,提供了展望未来新征程别样视角。一年一度的省两会便是这样一个时代瞭望台。
8月29日,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目前,这款大模型对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识别的准确率已超过80%,将助力科研人员更好地探秘月球。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研究月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和太阳系。
中新网贵州贵阳8月29日电 (记者 袁超)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以下简称“月球专业大模型”)。目前,“月球专业大模型”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判别上,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近日,《十万个为什么》第七版启动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总主编,韩启德院士将继续担任新版的总主编,潘建伟、施一公、周忠和院士担任执行主编,百余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这“豪华”的阵容在我国科普出版史上并不多见。有些人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院士做科普,是否大材小用?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4月1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展览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
总台央视记者 于立群:1970年4月24日,当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太空中响起中国的乐曲《东方红》。50多年之后,当我站在酒泉的戈壁滩上,听见火箭升空的再次轰鸣,我忽然感觉到那些穿越时空的电波变得触手可及——《东方红》的乐曲,原来是有重量的。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陨石是太阳系的‘考古’样本。”中国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这样说。来自云南大理的小学教师王建红,业余时间喜欢收藏陨石、用陨石为学生和公众做科普。至今,他已经收藏了近百块陨石,开展了很多陨石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