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轻人为什么主动延期毕业李丹萍申请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后,研二的姜芸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这一次,我从未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天的目的:继续读书、回归生活、愉悦自己。”她所在的专业为两年制,前一年半,她做了3份实习。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距离毕业季还有一个月,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岔路口,学生们作着各自的准备:有的选择读研,继续深造;有的走向工作岗位,开启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有的则申请延期毕业,为自己的人生进度按下暂停键。对于主动延毕的学生,各个学校的要求不同。
一般国外的大学都属于“宽进严出”的状态,想要毕业十分困难,但现在国内已经变成了“严进严出”,考上难,毕业也难,不过今年的新规定让延迟毕业不再可怕。“延毕”苦恼着众多研究生,2023新规令学生笑逐颜开,毕业不再困难。
又是一年毕业季。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新高。当就业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考公、考编成为常态,今年6月,“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毕业求职的浪潮里,一些“卷”不动的毕业生似乎多了一个新的选择——主动延毕。
通常来说,大学本科学制是4年。在以前,如果碰到本科读了五年的大学生,要么是学医的,要么就是专业挂科、论文被毙,或者学分没修满,被学校延迟毕业了。不过,以前被学校要求延迟毕业的学生,绝对数量上看,只有那么一小撮。但是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批批本该毕业的高校学生选择主动“延毕”。
原标题:留学延毕不少见:(引题)延毕是一种无奈选择,还是更好出发的策略?(主题)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梁欣雨又是一年毕业季,近日,国内各大高校的延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热潮”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保留应届生的身份以便于考研、考公、实习……一批批学生开始选择主动延毕。
又是一年毕业季,如果搁在过去,在这时提起“延毕”二字,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要倒吸一口凉气。对研究生而言,延迟毕业,往往意味着毕业论文未能如期完成,或是答辩未能通过;而对毕业标准相对宽松的本科生而言,延迟毕业,更是接近于一种“人生污点”。
□许恩华(复旦大学)2023年的毕业季,“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的话题冲上热搜。而促使其火热的原因正是,这句话以过往的思维理解起来是矛盾的——和挂科、差学分等贬义词联系的“污名化”的延毕,怎么会成为大学生的“主动”选择?事实上延毕在当今的语境下的确是一个“污名化”的词汇。
作者:王钟的大学延迟毕业,通常是考试挂科、论文未通过、学分未修满等学业出现特殊状况的学生所考虑的问题。不过,近年来,一些学生主动选择延迟毕业。据媒体报道,他们有的是为了在准备考研时享有校园的便利生活,有的是为了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有的还利用延毕以后的时间参加外校交换和访学项目。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李彦慧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董子琪“毕业”二字总是意味着学生生涯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起点与开始,在过去的两个月里,高校毕业生们收拾行囊,离开校园,前往他们人生的“下一站”。然而也有一群年轻人选择暂缓离开校园,用延迟毕业的方式为自己划出“安全区”。
又是一年毕业季。来到了人生岔路口的小安、陆岛、连琨同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延迟毕业。从前,“延毕”的原因通常不是考试挂科、论文被毙,就是学分未修满等,是学生们被迫的选择。而近年来,为了保住应届生的身份或考研、考公、实习……一批批学生开始选择主动“延毕”。
2023-05-09 09:15来源:中青报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申请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后,研二的姜芸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这一次,我从未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天的目的:继续读书、回归生活、愉悦自己。”她所在的专业为两年制,前一年半,她做了3份实习。
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通讯员 朱铮铮正是一年毕业季,“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期毕业,有人故意挂科以获取资格”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持续升温。从前,“延毕”一词通常与考试挂科、论文未通过、学分未修满等负面现象挂钩。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丁文婷 2月26日,2024年全国考研初试成绩公布。不少考生开始为复试作准备。同样忙碌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研一学生古明,他正准备给高分的考生进行复试辅导。虽然研一课时紧凑,但古明仍和许多同学一样,在研究生入学不久就开始了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