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屹川

2023-10-22 20:32

1972年,日本专家到中国,拿优质钢材换我国没用的高炉矿渣,正当

1972年,日本专家到中国,拿优质钢材换我国没用的高炉矿渣,正当众人以为中国占便宜时,中央周总理却给出批示:“不换!”更加出人意料地是,日本人被拒后,仍不死心,竟跑去金沙江里打捞......
 
1972年,在中日建交正常化的背景下,日本专家首次参观我国内地的钢铁企业。
 
期间他们意外关注起了我国工厂的高炉矿渣,多次对我方的废料尤为关注。
 
经过中方谨慎调查,发现日方用心不良,欲利用我国技术落后抢夺稀有资源。
 
而最后在周总理英明决断下,我方保住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
 
事情是由于《中日联合声明》签署后,中日关系破冰。
 
在政治交好的背景下,日本工业界积极展开经济合作探讨。
 
当年11月,日本首次派出由工业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来到中国内地钢铁企业攀枝花钢铁厂参观。
 
攀钢厂迎来外宾,厂方全力以赴,认为这是向日本友人展示中国实力的好机会。
 
厂长带领骨干员工深入车间见面,详细介绍现代化钢铁生产工艺,并现场操作设备让日方观摩。
 
考察团成员对此兴致缺缺,提些常规性问题便兴趣索然,这使厂方颇感意外与尴尬。
 
随行翻译察言观色,向厂长暗示日方兴趣点似乎不在先进设备上。
 
最后日方提出要见见冶炼工序的副产废料,厂方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废料看似无用,但其成分复杂,或许更能展示提炼的工艺水平。
 
日方来到厂区指定的废料临时堆存点,立刻来了精神,兴奋围观那些冒着硫磺气味的黑色粉末状物质。
 
悄悄的用日语交流,偶尔夹杂几句英文的技术术语讨论个不停。
 
之后我们的向导解释这是高炉炼钢后出的主要废料高炉矿渣,目前厂里基本直接堆放处理。
 
一个日方技术专家追问渣中的微量元素成分,在听说几乎未进行提炼利用后顿时两眼放光。
 
他当即表达希望能取得这批看似毫无用处的废料的想法,甚至表示愿意用较多等量优质钢材来交换。
 
此举令在场中方人员极为惊讶。
 
废料对工厂来说是负担,居然成了外宾眼中的宝贝,大家顿时高兴起来,却不敢擅自做主!
 
而厂长态度谨慎,表示这批废料的去向需要上级批准,工厂无权自行处理。
 
日方在宴会上再次表达强烈意愿,希望厂方积极考虑。
 
厂长立即向地区负责人汇报,很快,这个发生在偏远工厂的消息,传到了周总理耳朵里。
 
周总理意识到问题重要性,如果日方突然对这废料有极大兴趣,其中可能隐藏巨大的利益。
 
他判断日方定有所图,中方必须慎重处理。
 
最终,他下达批示,不同意将废料转让给日方。  
 
消息传达后,日方专家对此深感遗憾,但无可奈何。
 
考察团离开前,还是忍不住转道临近的金沙江区域,试图收集类似废料,被有关部门发现后坚决制止。
 
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总理立即安排科学院专家,对这批看似普通的工业废料进行检验分析,找出日本人热衷的原因。
 
经过轮番调查研究,终于发现了令人咋舌的真相。
 
原来,这批高炉矿渣中含有着某种稀有金属,而且日本国内资源匮乏,这种材料对其工业发展尤为关键。
 
比如钒、钛等但以中国当时落后的冶炼技术来说,这些稀有金属资源只能成为高炉炼钢的副产物,
 
但是日本拥有先进的提炼分离技术,能够从中提取出稀有金属。
 
日方居心叵测,想要利用这样的技术差异,用自身富余的普通钢材,换取我国的这批含稀有金属的废料,从中可轻易获利。
 
在周总理英明领导下,中国政府识破了事情的真相,没有上当受骗,为国家节省了巨大资源财富。
 
这一插曲也启发人们,在对其它国家的交往中严格审慎为要。
 
要打开视野,不要被表象迷惑,要善于发现一些貌似平常的事物,所潜藏的巨大价值。
 
一句话,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能目光短浅。
 
周总理的远见卓识,让中国人民的利益没有收到损失,也让我们学习到宝贵一课。
 
在阅读此文后,您可以点击一下关注,以便后续作品的及时推荐,给您的闲暇时光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谢您的支持,这也将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举报
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