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内部的南北分歧,北越与中国同宗同源,南越却不是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王淮正

编辑|t


引言

1975年,随着北方的胜利,越南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40多年后的今天,南北之间的分歧却依然挥之不去。在河内,你会见到保守的北方人,用充满礼节的言辞讨论政治,而在胡志明市,开放的南方人则直来直去,更多谈论生意上的得失。

有人说,南方人花钱如流水,北方人攒钱如松鼠囤粮,这种差异从哪里来?究竟是历史遗留下的伤痕,还是经济发展使然?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和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越南南北分歧的历史帷幕。

细水长流还是豪爽热浪?

如果你有机会在越南旅行,肯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方的河内人讲究礼数,举止温和,话语里总是透着几分拘谨和保守;而南方的胡志明市居民呢?他们则热情奔放,做事爽快,街头小贩的叫卖声中,几乎能感受到空气里的豪爽劲儿。

这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差异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背后有着漫长的历史积淀,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南北越南人的性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要说南北性格的源头,得追溯到越南的历史发展轨迹。古时候,越南其实并不是现在这样一个狭长统一的国家。简单来说,南方和北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压根儿就不是“一家人”。

北方,那是京族的地盘,紧挨着中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从饮食到礼仪,都带着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北方人讲究的是“稳”字,做事得有章有法,规规矩矩。

再看南方,早年可不是京族的天下。南方是高棉人的领地,这里一度属于高棉帝国的“下柬埔寨”地区。别看南方今天繁华似锦,昔日的湄公河三角洲,那可是一片荒野。

直到19世纪,北方力量逐渐南下,将这个区域并入版图。而这一“占地为王”的南下扩展,也正是南方人豪放性格的根源。他们的祖辈都是拓荒者,南下时披荆斩棘,与陌生的自然环境抗争,这股闯劲儿自然传给了后代。

这性格上的分歧,随着历史的推移,越发明显。到了殖民时代,法国殖民者对南北地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统治策略。北方被法国人紧紧控制,经济发展受限,反而成了政治、文化的中心。

南方则因其肥沃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成了法国殖民者的经济“提款机”,大量资源被投入,商业氛围浓厚,南方人自然逐渐形成了大胆、开放的经济意识。

这么说吧,北方人就像是守着家业过日子的长子,事事讲求稳妥;南方人则像是敢于闯荡的次子,天性更为灵活和开放。这股性格差异深深影响了南北方人对待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态度。

试想一下,当你在胡志明市街头,看到那些大手大脚的商人,你就会明白,南方人把生意当作一场豪赌,而北方人则更倾向于精打细算,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性格的差异,而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

南北越南的政治与经济对抗

越南这片土地的南北分歧,绝不仅限于性格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南北之间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的长期对立。你可能会好奇,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怎么就南北分裂了呢?这还得从上世纪中期的越战说起。

1945年到1975年,整整30年的内战把越南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北方,在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南方呢?则在美国的影响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南北两方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刀光剑影,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上也是“掐得死去活来”。

这场战争持续了二十年,直到1975年,北方最终取得胜利,越南名义上实现了统一。然而,胜利的北方并没有马上让全国步调一致。

相反,南北双方的对立在经济和政治上延续了下来。南方,尤其是以胡志明市为核心的区域,在战争结束后,凭借着战争时期积累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迅速在开放政策中崛起,成为越南经济的发动机。

这边南方热火朝天地搞市场经济,北方却不急不躁地继续“慢慢来”。在北方人的眼中,经济发展当然重要,但政治意识形态更重要。总书记阮富仲就是这一典型的北方代表,他的领导风格严谨,务实,甚至在涉及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上显得格外谨慎。

而在南方,总理阮晋勇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不但积极推进市场经济,还在国际事务上频频发声,南海问题上表现得尤为强硬。

这一南北“分工”的政治格局从革新开放以来就基本没有改变。总书记通常由北方人担任,掌控意识形态,而政府总理多为南方人,主抓经济发展。

虽然名义上南北合作无间,但实际上,南北双方依旧维持着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格局。这种南北方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对立,使得越南的内部治理充满了微妙的平衡与博弈。

南北政治的分歧,也影响了越南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有人认为,北方亲华,南方亲美,实际上这种判断并不完全准确。南北双方的政治倾向,更多是基于越南国家利益的考量,而不是简单的外交站队。

换句话说,南方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亲美派”;同样,北方珍视与中国的传统友谊,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亲华派”。

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经济追逐战

聊完了性格和政治,再来说说越南的城市发展,这可是南北差异的另一个“战场”。要说南北越南,城市之间的差距,那就不得不提河内和胡志明市这两大中心。

河内是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越南的首都。但别看河内有着政治地位,它的经济发展却远远不如南方的胡志明市。胡志明市是什么地方?那可是越南的经济心脏。

早在法国殖民时期,胡志明市就凭借其地理位置和商业传统,成为南方的经济枢纽。战争结束后,南方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外资大量涌入,使得胡志明市迅速崛起为东南亚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

别以为河内会因此甘拜下风。虽然经济实力不如南方,但北方可是有自己的一套打法。河内依靠政治资源,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科研创新的发展。

近年来,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吸引了不少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可以说,南北两大城市各有千秋,谁也不愿落下风。

胡志明市作为经济“发动机”,其贡献占到全国GDP的30%以上,而河内则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承担着国家的精神脊梁。尽管表面上两城在发展方向上各自为战,但实则都在努力找到平衡点。毕竟,南方的繁荣需要北方的政策支持,而北方的稳定也离不开南方的经济贡献。

南北经济的对立还体现在外来投资上。南方因为更加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入驻。胡志明市成了外资公司的大本营,国际贸易如火如荼。

而河内呢?则更注重内生型的经济发展,依靠国有企业和政策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上的差异,让南北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

不过,不管是北方的政治强势,还是南方的经济繁荣,南北方的差异并没有阻止国家的整体进步。相反,这种内部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推动越南经济整体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资料:

中越友好协会理事:南北“鸿沟”,越南为何难弥平 环球网 2016-02-17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