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会有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无法想象,逆天遭遇大揭秘!
在那遥远的明代,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物,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撑起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秘那些举足轻重的名臣们,看看他们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相信你一定会被他们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折服!
第十位: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南明福王追谥文正,浙江宁海县(今属浙江宁波市)人。斋名逊志斋,蜀献王朱椿改之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一代忠臣,引以为傲。在靖难之役后,他拒绝为发动政变的朱棣草拿即位诏书,最终遭受朱棣的残酷迫害,连同家族873人被全部诛灭!面对如此惨无人道的命运,方孝孺仍然英勇不屈,在被施以凌迟前坚定表示:"臣之死足矣,無憾于心。"一介书生,竟有如此慷慨悲壮的气节,实在令人敬佩莫名。

第九位: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朝末年大臣、名将。

袁崇焕出身商人家庭,在读书应举的同时亦爱好军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起家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参加大计之际请缨出山海关,投身抵御后金、收复辽东的前线,由山海监军累迁宁前兵备道,任上辅佐督师孙承宗构筑关宁锦防线,并于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阻挡后金汗努尔哈赤的攻势,取得宁远大捷,因功擢为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取得宁锦大捷,不久即因同后金议和等行为受到非议而辞职,翌年被崇祯帝起用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袁崇焕复出后,誓言“五年复辽”,主张“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抚西虏(蒙古)以制东夷(后金)”,并处死了东江总兵毛文龙。
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汗皇太极大举入塞,绕过袁崇焕在蓟州的防线,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袁崇焕在北京广渠门、左安门击退后金军,随后被崇祯帝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谋反大逆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纵观他的一生,可谓是战火硝烟中度过,最终竟以这般惨酷的结局谢世,实在令人扼腕长叹。
第八位: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以戍籍居京师。明朝时期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他从8岁入学做神童起,便已是非常人。后考中进士,一路高升为文渊阁大学士,赢得"清节不渝"的美誉。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仕三朝五十载,做到了官不移乡、心不离德,实乃罕见。可见他为官清正不阿,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1513年,致仕归,家居四年。1516年,李东阳去世,谥号文正。
第七位: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徐达出身农家。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这位汉室雄主徐将军为人谨慎,善于治军 ,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他不但在朱元璋的起义军中立下赫赫战功,更是亲率大军北伐,最终攻克大都城,扫平了元朝政权。让我们由衷赞叹,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智勇双全的开国名将,明朝才得以初步建立根基,奠定王朝基础啊。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 、配享太庙。
第六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正德时追赠太师,谥文成。
第五位: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这位铁面酷吏!他为官一门心思,只知敬业钻研,打击贪污腐败绝不手软。更有趣的是,他时常上书争辩,竟多次公开辱骂皇帝,把皇上也训斥得体无完肤。这种敢作敢为、直言不讳的骨气,实在令人佩服!可见明代即便是皇帝,也还是要给臣子们一些基本的发言权利的。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逝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去世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第四位: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明末著名的改革家和内阁首辅。他身兼许多重要职务,从国家重大军政到吏治人事无所不管。最令人赞叹的是,他一生坚持不渝地推行改革,艰难中仍未曾放弃。正是凭着他的智慧和决心,才使明王朝在万历年间死而复生,延续了基业。面对腐朽和僵化,张居正敢于直视问题、勇于变革,实乃千古不易之才!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
第三位: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谥武毅。山东蓬莱人。但有一说是山东济宁人,另一说是安徽定远人。

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了。他身经百战,出征无数,不但驱逐了来犯的倭寇,更是在北方严防蒙古入侵。这位远征军事家不仅创造了许多先进军事战术,还发明了诸多火攻武器,大大增强了明军的战力。要说是中华武林的泰斗,实至名归!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被调往广东,数年后被劾罢归乡,最终在穷困失意中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
第二位: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重臣,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

于谦乃是被后人尊称为"救世宰相"的名臣了。在土木堡之变前,整个北京一度陷入重大危机,而正是有了于谦这位大将军的临危不乱和精明指挥,才使明军最终取得了保卫京师的胜利。由此可见,如没有于谦这位救世主,整个明朝或许就会早遭覆灭了。可喜可贺,延长了两百年的大明帝业,正是有赖于他的出现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第一位:王守仁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人称王阳明。

因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称为阳明先生,一般称其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先生竟成为明代"第一名臣"!这位儒家思想家,可是被清高的学者们与孔子并列齐名的圣哲人物啊!当年他不但继承并发扬了儒学精神,更是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主张,极大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启蒙。而且在他短暂的军旅生涯中,也立下过赫赫战功,一度平定了广西的农民起义。可见其全能之才智,确实令后人敬重有加!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看过以上这些明代名臣传奇的经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出身,有贵族世家子弟,也有草贱之民,但都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那个动荡年代谱写了精彩绝伦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