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交往过10年,可能就再也不会分开了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2篇职场文章陪你成长哦。

作者|杨小米+娜娜 编辑|小辰
来源|我和刘先生的日常
大家好,我是娜娜。
我有两个朋友,相识于初中,我们三个人,跟个稳固的三角形一样,一路走来,到现在,已经快17年了。
三毛说:“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在于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人生的重要阶段,总会有我们三个人的身影,相互陪伴着,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哭,一起笑。
甚至我们三个人总是在畅想,等六七十岁了,顶着一头银灰色的头发,三个人手拉着手,一起去喝啤酒撸串,一起谈天论地,光想想就蛮酷的。
01
一场高考差点儿斩断我们的友情
我的朋友,一个叫瑞秋,她是个安安静静的女孩子,不怎么爱说话,自诩“乖乖女”;
一个叫小倩,性格张扬,只要有她在,就没有聊不起来的天、热不了的场子。
年龄上,我和小倩一般大,14岁,瑞秋比我们小一岁。初中的时候,我们才认识。
那会儿,我是班长,学习成绩是拔尖的。但因为是从天津突然转学到安徽老家的学校,人生地不熟,自然也没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
同学都说我高冷,愿意跟我玩的寥寥无几。
有次考完试,突然下起了暴雨,又恰逢周末。
因为是寄宿学校,一到周末,校园里面基本就没几个人了,大多数同学都回家过周末,我一个人未免太孤单,索性打算从学校回村里姥姥家一趟。
我穿着凉鞋淌着水,独自走到车站,一上车,很凑巧地就看到了瑞秋和小倩。不善言辞的我,当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和她们打招呼。
最后,还是性格活泼的小倩主动迈出第一步,拉着略显腼腆的瑞秋过来跟我一起坐。
一路上,她俩叽叽喳喳聊个没完,我就静静地听着,没有感觉吵,反而感觉很有趣。
小倩和瑞秋的家是邻庄,到站了她们先后下了车,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三个的家,挨得都还挺近的。
之后,再逢周末,我们便相约着一起回家。
一来二去,我们三个人就成为了朋友,这也是我们友情的起点。
中考的时候,我们三个人一起考上了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
虽然学业压力还是挺重的,但周末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相约逛街,或者窝在一起看电影,或是三个人各捧一本书,安安静静地看闲书。
都说高考是一个人生的路口,决定着每个人接下来的路该往哪里走。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很快也迎来了各自的拐点。
等到查高考成绩的那天,因为瑞秋租的屋子里有电脑,我和小倩都来找她,三个人齐刷刷盯着电脑,不知道该从谁的成绩开始查起。
最后还是“主意王”小倩说,石头剪子布,从输的那个人开始查起。
第一个查的是瑞秋的,600多分,我们三个都尖叫了起来,抱在一起转圈圈,这个成绩肯定能上一本大学;
第二个查的是小倩的,550多分,过二本线了,也很不错。
最后一个查询是我的成绩,490多分,好突兀的一个分数,二本线都没沾边儿,这个差距如同过山车一样,方才兴奋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很悲伤。
当时的氛围也很尴尬,瑞秋和小倩一方面想为自己努力了3年才取得的优异成绩而欢呼庆祝。一方面还要顾及我落榜的情绪;我想为两个朋友表示祝贺,却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顿时丧失了资格。
很快,录取的结果就出来了,瑞秋如愿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小倩被武汉的一所很好的二本院校录取,我却进入高四,开始复读。
在瑞秋和小倩大学开学的前夕,我们三个人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我们三个人还是那么青涩单纯,笑容甜得都快溢出照片了。
然后我正式跟小倩和瑞秋道别,并跟她们约定,复读的这一年,暂时不要联系了,因为只有我没考上大学,感觉太丢人了。
自己这一年也想破釜沉舟,等明年考上大学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向她们报喜的。
她俩也表示尊重和理解,并约定第二年高考放成绩的那天,我们再联系。
之后,一年的时候里,我真的没跟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过,偶尔能从我妈妈的嘴中能听到瑞秋和小倩的近况。
因为她们都是往家里打电话,跟我妈妈聊上一会儿,打听下我。
02
三个人,三种人生阶段
一年后,我通过复读,考上了大学,至此我才感觉能跟她们比肩,可以重新站在一起了。
拥有新手机的那一刻,我立马拨通了她俩的电话,我们又重新联系上了。
她俩在祝贺我考上大学的同时,也把我臭骂了一顿,质问我为什么一年都不联系她们。
我只能默默回了句:因为感觉很丢脸。
那时我上大一,而她们已经大二了,虽然落跑了一年,但能重新考上大学,还是令我兴奋不已。
每次相聚,我们三个都会如期而至,记得有一次相聚在合肥,吃完饭已经很晚了,我们就大半夜骑着车,在没有人的大马路上,肆意地狂吼。
现在想想,挺中二的,但在记忆里面却又无比美好。
又过了2年,瑞秋选择按照父母的意愿考公务员,但她实际对考公务员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因为家人想她考,那就考,在瑞秋看来,她家人开心就好。
学霸附体的瑞秋,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复习准备,就考上了,于是瑞秋就有了令人羡慕的体面工作。
在我们三个中,小倩算是主意最正的,一旦她决定要干啥,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同一年,小倩选择继续读研,毕业后留在了老家当地,跟一个很爱她的人结婚,组成美满的小家庭。
她结婚那会儿,我还在上研究生,瑞秋也是刚工作不久,都没什么钱,但我和瑞秋还是每个人各给小倩包了1000块钱的红包,而且东拼西凑,给小倩打了副金镯子。
临近小倩结婚的时候,我专门请了假,从兰州坐了21个小时的火车,提前一天来到小倩家,好朋友的婚礼,怎么都得参加。
在小倩生完孩子,临近我结婚的时候,小倩和瑞秋也是从安徽老家一路开车来参加我的婚礼。有她们在我身边,凡事都有人可以商量,这让我很安心。
在我结婚那天,小倩又理所应当地成为活跃接亲气氛最卖力的人,这可是她的强项。李哈哈事后还跟我说,要是没有小倩,接亲现场肯定冷场。
随着小倩结婚生子以及我结婚,我们铁三角中,就剩瑞秋一个人单着,甚至连一次恋爱都没有谈过。
但她的家人催得紧,逼着她赶紧结婚,甚至瑞秋也感觉,按照家人的意愿,找个还行的人结婚也没啥不好的。
但我和小倩却叮嘱她可不能随便找个人就把自己给嫁了,婚姻这种东西,不着急入场。
结婚的前提得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人,得有点儿自己的主见,不能家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虽然不鼓励瑞秋着急结婚,但我们建议她可以尝试着谈恋爱。
但母胎单身的瑞秋可能是单身太久了的缘故,面对向她表达好感的男生,她会因为害怕与异性相处,直接选择拒绝。
我和小倩便说她是典型的“自杀式恋爱”,一边想恋爱,一边还不付诸行动。
与此同时,我和小倩还建议她可以考虑先减下肥,但这些建议却招招扎在了瑞秋在意的点上,以为我俩在嫌弃她。
为此,瑞秋好久没搭理我和小倩。
后来,还是我和小倩主动坦白道歉,才把这个误会给解开,表示我们并不是嫌弃她,而是想让她把自己的状态先调整好而已。
从那件事情之后,我才意识到,朋友之间也要有一定边界线的,说话也需要掌握分寸。
也许朋友间的最好状态,就是能给予对方足够的自我独处时间与空间,而不是肆意地在对方的空间里,漫无边际地游走。
03
好的友情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彼此需要
我曾以为,在不同的人生十字路口,我们三人之间的友情会因为种种原因,渐行渐远。
但慢慢地会发现,友情这种东西,如果是真的,那么它会自己安静地生长,成长为一种成熟的友谊。
聚在一起能回忆过去种种趣事,分开也会像空气一样,只要有需要,那个人就一定会在。
一次我妈妈生病住院,住院费近1万,但身上没有带那么多现金,她也不识字不知道怎么取钱,但如果我转账给陌生人置换现金,又怕受骗上当。
我就问距离我老家县城不远的瑞秋,周末回不回家,想着周末她如果回家的话,可以把现金捎给我妈妈。
瑞秋直接就问,有什么事情可以帮忙的?别管她回不回,有需要的话,她肯定回去。
我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她,她二话没说,就说周末回家。
瑞秋不仅给我妈妈带了1万块的现金,而且临走之前,还留给我妈妈200块钱,让我妈妈自己买点儿好吃的。
事后我才知道,她那个周末本没打算回去的,因为之后她还有个考试,但为了帮我,还是二话没说地回去了。
友情在我看来,既是锦上添花,也是雪中送炭一样的存在,是一种双向输出的过程,可以让我们相互帮扶着一起往前走。
之后瑞秋的弟弟生病,我和小倩也是忙前忙后,告诉瑞秋如果有需要钱的地方,我俩手里有多少,肯定就会借多少。
同时也给瑞秋转了好几千,算是我和小倩的一份心意。
瑞秋想带着弟弟来北京求医,但如果他们直接来,一是不确定北京医院是否能接收;二是即使接收,也不一定当时就能住上院,过程中可能会有感染的风险。
我就想着,可不可以把她弟弟的身份证以及病历邮寄给我,我帮着挂号试试,实现异地就医。
结果还真的可以这样操作,我挂好号,对面坐着医生,然后给瑞秋开着语音电话,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跟医生沟通了。
瑞秋弟弟生病的那段时间,瑞秋的情绪很不好,动不动就号啕大哭,我们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听她发泄和倾诉。
瑞秋事后说,我和小倩那段时间给了她最大的依靠和安慰,把我俩当作情绪的垃圾桶也很是抱歉。
在我看来,朋友不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搭把手相互搀扶着走过去嘛。
至于小倩,虽然她性格像向日葵一样很阳光,但生完孩子之后,研究生刚毕业的她,就成了全职妈妈。
那段时间,孩子的琐碎以及还没磨合好的婆媳关系,让这朵“向日葵”情绪也很崩溃,负能量爆棚,我和瑞秋当时好怕她是产后抑郁。
于是我和瑞秋就有事没事儿找小倩聊天,还鼓励她考虑是否可以重新进入职场,要不花了3年读的研究生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最终她鼓起好大的勇气,通过自考,考取了她梦寐以求的“一级建造师”,并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我们三人中,那朵开心活泼的“向日葵”又回来了。
也许朋友就是能把自己很多的情绪交付给对方的人,这种情绪包括喜怒哀乐,有开心的事情,当然也包括负能量的倾诉和吐槽。
人生很漫长,总有一些人来来去去。朋友不在多,三五知己,足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就像席慕蓉说的:回顾所来径,只剩苍苍横着的翠微。只有少数人,会陪你一生。
感谢她们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也希望大家也都能拥有专属于自己真正的友情。
杨小米:自媒体【遇见小mi】创始人,《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