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跨国药企披露裁员计划,降本增效为共同出发点

进入8月后,日本制药企业武田的裁员和调整计划还在继续。近日武田宣布计划关闭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研发中心,同时在美裁员1000人,这已经是武田自今年5月以来的第三轮裁员。

武田不是第一家裁员的医药巨头,今年以来,已有辉瑞、拜耳等多家跨国制药企业披露裁员计划和产品线调整情况,降本增效几乎是共同出发点。

去年净利润腰斩 武田再裁1000人

根据武田的最新计划,公司将关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研发中心,同时在美裁员1000人。要知道,近年来,武田频繁裁员,一年前,公司就在马萨诸塞州裁员。

最新的裁员计划,也是武田在今年5月份公布一项多年重组计划之后的重要一步。该计划旨在提高公司业绩增长和利润率,这一计划将使公司2024财年一次性支出1400亿日元(约68亿元),预计未来两年支出将减少,其中便包括员工队伍优化。按照武田方面的说法,该计划没有具体削减职位数量,将“根据独特的业务需求和国家要求”分阶段实施。 基于该计划,武田将试图简化部分部门架构。

公布重组计划的当月,武田还宣布即将关闭位于圣迭戈的研究中心,可能涉及340名员工。到了7月份,武田便宣布重组计划开始执行,对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工厂的495名员工和莱克星顿工厂的146名员工进行裁员。

武田的一系列举措,是公司多个重磅产品专利悬崖将至,面对仿制药冲击的布局。2023年年报显示,武田增收不增利,报告期内实现营收42638亿日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为1441亿日元,同比下降54.6%,与此同时,公司核心营业利润也同比下降13.3%。

旗下多款产品专利期将至,是武田给出的净利润下降的原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2023年,公司重磅产品二甲酰利眠宁(Vyvanse,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实现销售额4232亿日元,几乎撑起了武田营收的十分之一,不过该药销售还是出现了8%的同比下降。具体来看,该药于2007年获批上市,2022年是其专利保护到期前的最后完整销售年度,同时期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为25.3亿美元。不过,其成人与儿科适应症专利分别于2023年2月、2023年8月到期,该药在欧洲的专利也将在年内到期。与此同时,山德士、梯瓦等多家公司的仿制药总计已超过10款,其营收的下降,不难理解。

武田旗下另一款药物Azilva的销售也在专利到期后出现明显下滑,这款降压药在2023年的销售额为336亿日元,同比大降54%。

研发是制药企业“烧钱”的一大板块,面对净利润的下滑,武田的研发管线也在调整。今年一季度,公司终止了三款产品的研发,其中两项已处于三期临床,用于治疗亨特氏综合征的TAK-141/JR-141 、用于伦诺克斯-加斯托综合征的TAK-935,另一项为处于一期临床的ponatinib。

今年制药、器械巨头频裁员

诸如武田的频频裁员,在跨国药企中并不少见,其中拜耳的裁员因将重点瞄准管理层而备受关注。

2023年亏损29.41亿欧元之后,拜耳管理层明确表达了“不满”,这家德国老牌企业也随即将重组计划提上日程。今年1月,拜耳公布重组计划,但并未明确具体的裁员数量,今年5月,首轮裁员规模出炉,公司第一季度共减少了1500个职位,其中大约三分之二为管理岗,近日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拜耳上半年裁员超3000人,主要为管理岗位。今年3月份,拜耳还宣布取消制药部门领导团队14位高管中的6个席位,同时建立一个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的新运营模式。整个拜耳集团的裁员预计到2025年完成。拜耳方面计划进一步优化管理层级,到2026年每年减少20亿欧元(约156.64亿元)开支。

另一家企业辉瑞也因业绩下降开始削减成本。随着新冠大流行的结束,辉瑞旗下相关药物、疫苗营收萎缩,辉瑞将公司2024年营收预期从632亿美元下调至585亿-615亿美元。辉瑞今年5月公布,将启动一项成本削减计划,内容涵盖提升运营效率、改善工作结构等方面,这一计划将持续多年,其中首个阶段的目标是到2027年底节省15亿美元。截至目前,辉瑞已在其新泽西工厂、爱尔兰工厂等进行数轮裁员。另据外媒披露的生命科学公司员工薪酬情况,辉瑞员工薪酬中位数近年连续下降,从2021年的9.3万美元,下降至2023年的7.4万美元。

美国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珐博进的裁员计划更加“激进”,公司近日宣布其美国团队裁员75%,同时停止对其主要候选药物的投资,作为公司两项晚期胰腺癌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的应对措施。究其原因,公司旗下药物pamrevlumab(CTGF抑制剂潘瑞鲁单抗)在临床试验中表现不佳,2023年,潘瑞鲁单抗的两项三期临床试验失败,即先后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特发性肺纤维化等适应症的后期临床中失败,珐博进解雇了104名员工。今年6月,该药用于胰腺癌的两项实验均未达到主要终点。

日本制药企业协和麒麟则选择将中国子公司打包出售。今年8月,协和麒麟宣布重组亚太地区业务,具体措施包括将中国子公司协和麒麟(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以7.2亿元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维健医药集团等,此举主要出于“公司在亚太地区面临与日俱增的挑战”。协和麒麟将其称之为“艰难的决定”,并表示将把内部资源聚焦在其未来增长的核心疾病领域,如骨骼和矿物质、难治性血液疾病等。

医疗器械企业也未能“躲”过裁员。今年3月,全球知名医疗器械厂商锐珂医疗宣布,出于业务量减少等因素,决定关闭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工厂,作出该决定主要基于部分业务量减少,借此机会降低运输及高昂的设备成本;2024年1月初,史赛克关闭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工厂,并裁员500人。2023年11月,赛默飞世尔与强生医疗两家医疗器械知名企业也宣布类似决定,赛默飞世尔宣布2024年1月在亚拉巴马州裁员97人。此前,赛默飞世尔已进行过多轮裁员。强生旗下骨科公司则决定关闭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工厂,并裁去厂内所有员工。另一家聚焦透析业务的巨头百特则在2023年下半年宣布,计划关闭位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奥佩里卡地区的一座工厂。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王心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