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高产旱地养殖技术
长期以来,广西桂东地区农民群众都有养鸭的习惯。传统的养鸭方式都是在水面养殖,鸭粪直接排入水中,无法收集利用,污染水质,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随着养鸭规模的不断扩大,鸭子排出的粪便越来越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各种藻类、细菌等大量繁殖,引起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使得鸭子发病率、死亡率升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疫病增多、鸭粪集中处理难等问题,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邱建佑、吴超海指导农民群众选择了旱地养鸭,具体技术如下。
一、鸭舍建造
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建造鸭舍。鸭舍棚顶采用“人”字形棚或圆弧形棚,棚顶高4~5米,棚檐滴水离地高2.5~3米。
每平方米可养鸭2~5羽,养5000羽肉鸭约需2000平方米鸭舍地面。鸭舍地面四周设置宽50~80厘米、深30~60厘米的排水沟,排水沟凹面三周用水泥烫平,上面铺搭用钢筋做成的正方形网眼的网,网眼上铺设塑料网片,中大鸭用4厘米×4厘米的网眼,网眼上布置1条用大的塑料管对开做成的饮水槽,开长流水供鸭饮用。鸭舍四周用采光塑料薄膜围实,围膜安装有卷轴,必要时卷起或放下围膜。
育雏舍是在鸭舍内的小鸭舍,5000羽鸭约需200平方米地面(规格以10米×20米为宜),育雏舍高度以人能自由出入为宜,周围也用围膜围实,内装2个用油桶做成的烧柴或烧煤的火炉,5000羽鸭需要2个火炉。
二、品种选择
鸭子宜选用生长速度较快的樱桃谷鸭、北京大白鸭等品种,这些鸭子体形比较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适应性较强,能在干旱的环境下生存。
三、饲养管理
1. 场地消毒。在入雏鸭之前,养殖场地先用2%~4%氢氧化钠溶液消毒,2~3 天后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粉消毒 (按说明配制消毒液),间隔2~3天后使用10%生石灰消毒。旧鸭场还要用 10% 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棚顶。
2. 雏鸭保温。出壳温度保持在28℃,每周降低3℃,第4周降至常温。鸭子入栏前用刨花铺垫育雏舍地面,厚3~5厘米,并且使用冠菌复合微生物发酵液或者蔷薇99微生物喷洒,每隔5~7天喷洒1次。同时,提前2小时将装有水的饮水器一起放入舍内预热,平时要仔细观察雏鸭的在鸭舍内分布情况及安静程度,如果鸭子在栏舍内分布均匀、活动正常或安静睡眠,表示温度适宜。
3. 鸭舍湿度。鸭舍湿度以鸭舍内的粪便不粘鞋底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同时可不用铲除粪便,利于保温保湿,每天认真观察,发现有潮湿生蛆粪便要及时铲除。
4. 饮水管理。鸭一旦缺水,很容易脱水,夏天还会引起中暑死亡,因此要保证饮水充足。育雏时,饮水器安装在鸭舍四周,随鸭生长而升高。中、大鸭饲养用大的塑料管对开做成饮水槽。
5. 饲喂管理。料槽位置要固定,料槽口随鸭的生长保持与鸭背同高,每天喂饲料3~4次,以粒料为主。鸭料粗蛋白要求 20%~22%,养殖至 42日龄大概消耗饲料 8.7 千克,此时肉鸭体重达到3.5千克左右即可出售上市。
6. 其他管理要点。(1)雏鸭13~15日龄,根据天气情况让鸭自由走出育雏舍,在大鸭舍内活动,同时在大鸭舍周围设置水槽,让鸭自由饮用和玩水。转群前停料 2~3 小时,以免伤害鸭。(2) 雏鸭在13~22日龄有翻身现象,鸭子翻转后背部着地,不能自行翻转,久了会导致死亡,必须勤观察,一旦发现,人工协助翻转。同时,也要注意观察鸭子靠近或者钻入炉灶造成烫伤。(3)合理分群,每群鸭500~1000只,每群放砂盘1个。(4) 通风换气,冬季保暖,围上围帐保温。(5)夏季采用喷淋方式降温,喷淋采取多次喷、少量喷,并根据地面湿度适时加木糠使地面湿度合理。(6) 鸭子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可适当放音乐,以适应其他突发声音,避免噪音导致出现扎堆现象。
四、疫病防控
当前,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尚无特效药物,除了做好一般性的生物安全措施,主要是依赖特异性的免疫预防,具体免疫程序如下:1~2日龄颈部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灭活疫苗;6日龄肌内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苗(0.5毫升/羽),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疫里默氏菌病);7~10日龄注射鸭瘟疫苗预防鸭瘟;21日龄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选用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在肉鸭胸肌进行肌内注射。
(文:吴超海、邱建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