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有害论实为一场商战的谣言
一,味精其实是适量无害的
1. 味精的主要成分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C5H8NO4Na,又名麸氨酸钠),而谷氨酸在人体中也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我国自1965年以来已全部采用糖质或淀粉原料生产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所以只作味精的原料到制作工艺再到最终产品都没有表示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味精进人体内很快分解出谷氨酸,故谷氨酸钠的生理作用和谷氨酸相同。谷氨酸是人体正常代谢物质,在人体代谢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如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参与脑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促进氧化过程,是脑组织代谢较活跃的成分,也是脑细胞能利用的氨基酸。国外曾报道谷氨酸可以快速提高智力低下儿童的智力,它是通过乙酰胆碱的产生影响神经活动。
2. 味精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人都不吃
这点确实是真的,味精起初叫“味之素”,有东大的一名化学教授在实验室制得,之后一直用于食品提鲜。
但是,好多人一听到“化学”+“日本人”发明的就自动联想到日本当初的731,进而联想到生化武器,然后就自动觉得日本人发明味精就是为了绝中国的后的,让小编不仅联想到“秋裤事件”。
至于日本人吃不吃,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亚马逊。


看评论日本人也是很喜欢味精的
3. 味精造成的“中餐馆综合症
该说法起源于1968年一位名叫Ho Man Kwok的美籍华人医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用文学口吻描述了自己去中餐馆吃饭后突然出现的四肢发麻、悸动、浑身无力等症状,他猜测说这可能是由于中餐里添加了味精(MSG)所致。没想到这个消息一经媒体放大后在西方民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新病——“中餐馆综合症”就这样诞生了。”
然而多项研究却显示味精与中餐馆综合症的症状没有重大关联。
并且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会第19次会议宣布,取消过去关于成人食用味精量要限制的规定,确定它是一种可靠的食品添加剂,除一周岁内婴儿外,其他年龄组儿童都可食用。
经过调查发现,所谓的“中国餐馆综合征”并非因中国菜肴多加味精的缘故,而是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饭菜所致。
4.高温下味精会致癌
好多文章说,味精在高温下会生成焦谷氨酸钠,而焦谷氨酸钠能够致癌。
真的么?真的么?真的么?真的么?真的么?
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
100℃半个小时,我觉得你还是先考虑考虑这菜还能不能吃吧。
此外,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分出的四级致癌物中,也没有把焦谷氨酸钠包括在内,因此致癌说法也无从谈起。所以,这个说法尚不成立。
二,味精谣言实为资本打击莲花味精的手段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世纪大阴谋,2000年以前,中国人的厨房里几乎都是味精,市场占有率高达43%,

外企进入市场一看,味精卖这么便宜,那鸡精肯定卖不过呀,
所以为了打压味精,就放出谣言,“吃味精会掉头发”“味精加热会致癌”“味精是化学制品不健康”
其实看看他们的配料表,你就明白了!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而谷氨酸钠通常是用小麦发酵而来,主要功能是增鲜。
所以“小麦你可以吃,为什么要害怕味精呢?
更讽刺的是,在鸡精的配料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味精,再添加其他成分的复合调料和鸡肉,也就没有更健康一说了!
你看鸡精的厂家专门在包装上印上鸡肉的图片,于是人们打眼一看,都默认为鸡精,是从鸡肉里提取出来的。
还没完,真正让鸡精销量倍增的关键其实是,品牌厂家笼络了全国大大小小的经销商,
你想啊,味精一包卖5块,鸡精卖10块,所以如果你是商家,你更愿意卖哪个呢?那肯定是鸡精吧。那怎么忽悠顾客买鸡精,不买味精呢?只能告诉你说鸡精更健康喽!
结论
所以说,大家可以放心的吃味精了,但是放适量的味精提鲜就行,毕竟你要非得放太多的话先考虑考虑会不会浪费一盘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