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要写“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韩寒:没什么深意
相信很多朋友对于鲁迅都不陌生,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物质精神财富。比如说鲁迅先生所作的《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鲁迅先生写了很多作品,每一篇作品都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其中最让人有争议的就是《秋夜》中的一句话:“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难倒了很多老师与学生,著名的作家韩寒在发表的文章中表示这句话没有什么含义。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弃医从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
鲁迅先生原名为周树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但是鲁迅先生的思想并不封建,反而给五四运动以后的时期带去了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没有从事文艺工作的时候,学习的专业是医生。在学医期间,鲁迅先生看到了一个幻灯片,幻灯片中的日本人高喊着:“万岁”,而中国人却呆若木鸡,鲁迅先生受到了打击,他认为医学救治的仅是人的肉体,精神却没有被救治,他就决定放弃医学从事文艺行业,改变国人的精神。

鲁迅先生回国后,在杭州等地任教,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很多国人的思想,使被受压迫的百姓勇于反抗。除了改变了国人的思想外,鲁迅先生也写作出了很多文学作品,即便是到了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值得我们阅读与学习。比如鲁迅先生所写的《呐喊》,这篇小说激起了正在熟睡中的民众,使这些民众有勇气反抗,走出黑暗的社会。鲁迅先生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给正处于黑暗中的人民留下了希望。

鲁迅先生写作的一句话受到很多争议
有些朋友认为《秋夜》中“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是病句,也有些朋友认为这句话内涵深意,而著名作家韩寒却认为这是无意义的话,只是鲁迅先生随口说的。韩寒被很多书迷称之为当代鲁迅,连韩寒对于这句话都没有别的见解,让很多朋友都捉摸不透。李长之也表示过对于“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的不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豪怎么会写如此简单的白话呢?

当然,最犯难的还是老师与学生了,当鲁迅的这篇散文诗被列为考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抓耳挠腮。“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怎么读起来都像是随口说出来的,或者像是凑字数的,从这句话中怎么能读出其他的含义呢?

结合写作背景,就会豁然开朗
如果单独看这一句:“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肯定读不出来什么,如果我们结合鲁迅的其他文章与写作《秋夜》的背景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含义。鲁迅先生写作《秋夜》时,正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着黑暗的年代。他通过对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对恶势力的厌恶与对革命者的敬佩。即便当时的社会被黑恶势力统治着,鲁迅先生也没有放弃希望,他坚信总有一天会战胜困难,迎来光明。

据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鲁迅先生与弟弟周作人决裂的时候。二人决裂的原因是因为周作人的日本老婆,起初鲁迅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把母亲与弟弟和弟媳,包括鲁迅不接纳的媳妇朱安都接了进去。因为鲁迅不接纳朱安,所以把赚的钱都放在了日本弟媳的手里,后来因为鲁迅想用钱,日本弟媳不愿意给两人结下了梁子,鲁迅的弟媳经常在周作人的面前说鲁迅的坏话,最终导致鲁迅与周作人的关系决裂。鲁迅一气之下搬出了四合院,直到鲁迅先生去世二人的误会都没有化解。

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我们不难发现,两颗枣树所代表的就是对于黑暗社会的厌恶与和兄弟决裂的伤心。两颗枣树也是鲁迅先生在搬出四合院之后亲手种下的,又在文章中对于两颗枣树进行了塑造,把枣树塑造成了顽强的士兵形象。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寒冬将枣树的叶子都摧残掉了,树干也布满了伤痕,枣树也屹立在寒风中不倒。描写枣树的句子也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枣树自比成鲁迅自己。

鲁迅把自己的情况都比喻成了枣树,写进了文章中。在写作秋夜的时候,五四运动从高潮转入到了低潮,鲁迅先生的事业也停滞了,在政治与事业的双重打击下,鲁迅先生与弟弟周作人也决裂了。鲁迅先生把自己想象成枣树,通过对枣树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悲凉与痛苦,虽然当时的情形很困难,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抵抗黑恶势力的决心,依然抱有战胜的信心。“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是秋夜的开端,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我们就明白了,这句话并不是病句,也不像韩寒说得那样是无意义的话。把这句话放在开篇可以使人印象深刻,还可以更好地连接下文与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真的很伟大!他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唤起了很多人的信心,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得到了领悟,创办了文章、杂志,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和鲁迅先生一样优秀有骨气的民族英雄有很多,除了李大钊与陈独秀外,还有萧红、许广平等,每一个民族英雄的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结语:
《秋夜》中,作者以“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开篇,这句话看似没有意义,实则暗含着深刻的含义。在文章中,枣树也是鲁迅先生的剪影,用枣树自比,表达出作者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看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笔有很多类似“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的句子,这也是鲁迅先生写作的独特之处,看似平淡其实很深奥。鲁迅的文章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都可以看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么深刻。各位朋友,你们怎么看待“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的含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