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鲁甸]-之“回族清真九大碗之一”
回族对于饮食要求极为严格,素有“背锅回族”之称,意思就是只要出门都必须背上锅碗,不能与别的民族混用。回族商人到山区买牛贩马一般都挑副担子,带足食物和生活用具,所到之处自己做饭做菜,成为一道独特的民族风景。在食物禁忌方面,回族还忌食不反刍的畜类、以腐尸为食的禽类、没有腮或奇形怪状的鱼类,家畜家禽须是阿訇念经后宰的才可食用,这就是典型的“清真饮食”。回族传统的风味食品有牛干巴、油香、丝窝糖、糯米粑粑、麦芽糖、荞面汤等,吃九大碗、喝罐罐茶是极具回族特色的节庆餐饮形式。
今天,小编带大家认识认识“回族清真九大碗之一”
01
豆腐圆子
2
酥鸡
3
牛干巴炒蒜苔
4
酥肉
5
牛肉热片
6
凉拌鸡肉
7
酥炸鱼
8
凉拌海带
9
麻辣牛肉
在鲁甸回族的饮食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牛干巴。牛肉是回族的主要肉食,而牛的价值不菲,喂养周期又较长,在穷苦的过去,大多数回族人家是不可能随时宰牛食肉的,也许正因如此,回族先民们为了尽可能延长牛肉的存贮时间,才于日积月累中,找到了这独特的牛肉腌制工艺,已然传承三百余年。作为宰了腌制牛干巴的黄牛,一般都是进入暮年,已难于再承担耕田犁地拉车等繁重活路的老牛。提前半年开始圈养,每天喂之以青草和粗糠拌细粮,催得膘肥体壮。待到秋末冬初,草枯叶落,寒意渐浓,礼请阿訇主刀,虔诚举意宰杀。剥皮、去骨,按照肌肉纹理分解成若干肉块,每一块肉按其位置和好次都有约定俗成的名称,如“里裆”、“腰领”、“饭盒”、“肋皮”等等。分解牛肉极有讲究,无论牛是大是小,都是固定的那些块数,每一个回族聚居的村庄,都有一些善于解牛的“庖丁”,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分解成块的牛肉放到堂屋中晾干水汽,直至完全冷却,才能进入腌制程序。腌制时,先称出某一块的重量,按一定比例称量食盐和上好的青椒若干,置于簸箕内反复揉搓,直到食盐浸入肉内,本已冷却变硬的牛肉复归柔软,才放入清洗干净的瓷缸之中,这样一块一块逐一进行,满一瓷缸即将缸口封闭。这里最重要的是食盐和青椒的份量,要恰到好处,多了腌制出的牛肉干巴太咸太麻,少了则放置时间不能久长。在缸内腌到一定时间,选择一阳光灿烂的冬日,牛肉出缸,用草绳一块块穿了挂到院坝之中,晾晒数日即可。这三百年传统工艺腌制出的牛干巴,香麻适中,味道纯正,富含营养,且放置半年以上毫不变质,因而名声大振,深受昆明等大城市的人们青睐。到鲁甸来的朋友如果不顺便带点牛干巴回去,那将是无比遗憾的事情。
责编丨郭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