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为曹操正名,破开他多年骂名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客观听書
编辑丨客观听書
前言
提起曹操,人们想到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奸诈,狡猾的小人模样。
在诸多文艺作品里,曹操都是以一副没有良心、阴险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这让很多人都对他十分不喜。

但曹操真的是世人理解的那种样子吗?曹操到底有多委屈?
委屈的曹操
其实很多人了解曹操都是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了解到的,正史上的曹操暂且不提,但这本书里的曹操可以说真配得上奸雄这一称呼。

过去谁要是为曹操说话,简直就是羞掉大牙,人家都在为刘玄德的仁义以及兄弟情义而感动,没人会为一个奸诈小人而感动。
别说《三国演义》了,就连京剧脸谱里,那个象征阴险、疑诈、肃煞的白脸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

那句歌词怎么唱来着:“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不过曹操真有那么不是东西吗?要知道曹操也算是匡扶汉室的有功之臣了,虽然他还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过去汉室的版图。
但曹操却是那个正经让在风雨中飘零的汉室稳住脚跟的那个人。

虽然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但不得不承认,当时曹操之势大,已经不是汉室的小皇帝能压得住的了。
其实曹操刚开始的时候对汉室也是忠心耿耿,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早早就有了不臣之心,但实际上当时的曹操可以说要比其他人忠诚的多。

当时在各路军阀结盟征讨董卓的时候,曹操对于各路诸侯只顾自己利益不顾汉室安危的做法十分愤慨。
而且曹操在年轻那会,没少因为奸臣祸乱朝纲而愤怒。
年轻时的曹操就曾试图刺杀十常侍之一的张让,虽然后来失败了,但也能看出曹操在早期的时候确实是一心为汉的。

《三国演义》中有说曹操曾试图刺杀董卓,结果因为董卓半夜惊醒而失败,最后逃离洛阳。
但正史上却是,当时董卓进驻洛阳,先是废了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还把汉少帝母子给毒死了。

而董卓为了笼络朝臣,给当时朝中上下都给封赏了一遍,而原本是西园八校尉中典军校尉的曹操又被封了骁骑校尉。
但曹操不愿意跟董卓合作,最后改名易姓,悄悄的逃出了洛阳。

其实在此之前,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悄悄谋划废黜汉灵帝,立合肥侯为帝的计划。
当时王芬还想拉曹操入伙,结果曹操直言:“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意思就是废立皇帝这件事是天底下最不祥的事情。

当然,曹操也有对时局的分析,认为王芬他们压根就成不了事,不过从这里也能看出,年轻时候的曹操对于汉室确实没什么二心。
而且在讨董联盟击败董卓后,董卓挟持皇帝逃亡陕西,迁都长安,各路诸侯都害怕董卓的凉州军主力,畏缩不前,想要另外立帝。

但曹操却说:“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即使是在曹操独自出军被董卓战败后,依然联系诸侯征讨董卓,救回皇帝。

但当时的诸侯联军为了争夺地盘,已然分崩离析,讨董联盟也已经名存实亡。
从这个讨董联盟结盟到散伙,一心一意为了汉室的人其实说白了就只有曹操,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汉室忠臣吗?

不过到了后期,曹老板一系列的所作所为,确实有点脱离臣子这个范围了,曹老板为什么从当初一个愤青慢慢转变成了一个权倾朝野的魏王?
时代浪潮下的普通人
南阳人许劭擅长为人做评语,而他为曹老板写下的评语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不得不说这许劭也是看人真准,可以说许劭说过的大多数人基本上都应验了。
前面也提到了,曹老板年轻的时候,其实也算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富家公子哥,在他的观念里,他更想做的是一个太平盛世下的江湖侠客,而不是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官。

以至于曹老板后来才会做出刺杀十常侍张让的事情。
个人感觉,曹老板之所以那么喜欢关羽,关羽的个人实力以及军事能力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关羽做到了曹老板幻想中他自己的模样。
这才是曹老板那么喜欢关羽的原因。

曹老板其实出身还可以,虽然是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但曹腾有权有势,这让曹操也没有受过什么苦。
整天在洛阳跟着袁绍一竿子富家子弟厮混,对于曹操来说,如果时局不怎么动荡,曹操很可能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为一名游侠。
但曹操后来发现,在这群真正的世家子弟面前,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供人取乐的小丑,曹操感觉长久下去吊儿郎当的也不是个事,于是便开始发愤图强。
而当时东汉末年的名臣桥玄相中了曹操,并开始提拔他。

曹操这才开始正经入了仕途。
其实曹操一直没有什么称帝的心思,哪怕到后期,曹魏势力最大,曹操都没有称帝的想法。
反而是此前一直想着匡扶汉室的刘备和孙权先他一步建国称帝。

曹操最大的污点应该就是屠城。
其中遇害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应该就是徐州之战了。
这可不是笔者为了黑而黑,裴注的《三国志》、裴注的《曹瞒传》、以及《后汉书》中都对曹操在徐州的做法有所记载。

就比如《三国志》以及《三国志.陶谦传》里是这样记载的:“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后汉书》里则是这样记载的:“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
由此可见当时情况的惨烈。

而曹操屠城的动机到现在犹未可知,各方多曹操这一做法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人说当时因为战争频发,已经出现了瘟疫,曹操为了隔绝瘟疫于军队,于是便下令挥起屠刀。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曹操因为父亲意外去世,愤怒让他丧失了理智,为了表示自己为父报仇的心情,这才造下杀孽。
其实这两种说法多少都有点站不住脚,毕竟如果出现大规模的瘟疫,后面的史书应该多多少少也要有记载的。

而且就算发生瘟疫,也不至于屠了数个城池进行隔绝。
第二个同样也站不住脚,虽然从情理上来说确实符合古代人的想法,但曹操作为一名政治家,他能不知道屠城这一举动的孰轻孰重吗?

肯定是知道的,而且个人感觉曹操也不是一个会被情绪控制的人,所以这两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是站不住脚的。
个人感觉比较靠谱的是,曹操当时的力量还不足以彻底占据打下的城池,但曹操又不想把富庶的徐州留给陶谦。

于是曹操这才犯下了这样的罪孽。
当然,我这个也是瞎说的,只是一个猜测,但不管怎么说,曹操的做法是有史料记载的,这也成为了曹操最大的一个污点。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意气风发,想要行侠仗义的曹阿瞒,而是一个为了达成自己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雄主。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曹操的变化可以说不是一星半点。
当时刘备被撵的到处跑,但刘备每次跑背后都有一大批百姓跟随。

个人感觉其中可能就有这个原因,很多人都跑去跟着刘备到处跑,毕竟刘备这个人不管是演的也好,装的也好,刘备待人宽厚,仁义。
和一个动不动就要屠城的人相比,还是刘使君更香一点。

曹操其实就是一步步被推到这一步的,刚开始的曹操要说心气有多大,那还真没有,但就是这动荡的时局让曹操只能往前走。
因为曹操没有选择,毕竟在后来曹操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有属下,有家人,最重要的是曹操有野心。

在官渡之战后,当时制约曹操的最大的力量不见了,野心愈发膨胀的曹操开始为自己谋划更多的东西。
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曹操就是这样,他不管在哪个位子,他都做出了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可以说曹操很清醒,甚至笔者感觉曹操是一个绝对理智的人,他永远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可以知行合一。
知道就去做,想要就去拿。
这是其他人没法比的。

但是说到底,曹操也只是在当时那个时局下被一步步推到前面的人,当时有才能的少吗?但能像曹操这样的人却几乎没有。
也怪不得曹操会将刘备跟自己同列为天下英雄,即使当时的刘备还是到处逃跑,脚下没有立足之地的“小卒”。

但曹操看到了刘备身上的品质,跟他一样的品质。
有野心,但知道隐忍,有能力,但知道藏拙。
可以说曹操和刘备在当时只是环境境遇不同,但身上的品质却又出奇的相似,只是这二人后来选择了两条不同的王道。

还有一个众人对曹操误解比较深的地方,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曹操是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人。
这句话起源是当时因为起疑而杀掉自己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全家,当时的曹操说的并不是罗贯中说的这句,而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相比于罗贯中说的阴狠来说,正史中记载的曹操属于那种知错、改错但不认错,他知道是自己错了,但只是不愿认,只能找理由来骗自己。
不过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曹操其实并不像罗贯中笔下那样那么的十恶不赦。

结语
后世人对曹操的评价分化也十分严重。
鲁迅是这样评价曹操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也非常高:“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当然,对曹操的恶评也有很多。
李宗吾就曾这样说过:三国英雄,曹操其首也,曹逼天子,弑皇后,粮罄而杀主者,昼寝而杀幸姬,他如吕伯奢、孔融、杨修、董承、伏完辈,无不一一屠戮,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心之黑亦云至矣。

曹操争议有很多,但其实看下来,说曹操英雄这点应该是没有太多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