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被锁链束缚的猫如何获得自由?
1.拴着锁链的猫
2013年的时候,我住在深圳坪洲城中村。巷子的一楼有户人家在门口养了一只猫,脖子上拴着一条锁链。
每天上下班我都从这家门口经过。看到这只猫窜来窜去,企图挣脱锁链却又被勒着脖子折回,我心有戚戚焉。
栓着锁链的猫对自由的渴望,与我何其相似!有好几次我都想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把猫的锁链解开。
那时的我也感觉脖子上套着无形的枷锁,仿佛有重重障碍挡在眼前,看不清楚、想不明白,我是怎么被困在当下的。

有形的枷锁容易解开,思维层面无形的枷锁应该如何挣脱?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后来我看了《拆掉思维里的墙》才发现这是心智模式的问题。
习惯的枷锁开始轻得难以察觉,后来沉重到无法摆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思维习惯、心智模式。
2.什么是心智模式?
古典的书《拆掉思维里的墙》里的“墙”指的就是固定的心智模式。
所谓的心智模式就是人习惯性的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模式(包括本能、情感和思维)。
把大脑看做是电脑的话,心智模式相当于大脑的软件程序,负责处理各种问题序。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人相信星座对性格的影响,人会发展出相应的性格。
但是,对于不相信星座的人,星座对其性格没有任何影响。
这就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强化,自我验证。You are what you believe!
3.心智模式从哪里来?
人的心智模式主要有三种来源,来自个人经验 、外部环境塑造、逻辑思维。
其中环境对人的心智模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无法被察觉。
下面举个近期的例子说明。
圣诞节我去兰萨罗特岛,在火山隧道景区遇到两个中国人。我们的目光接触到了但是并不打招呼。
两个大人后面跟着两个中国小孩,一男一女,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在相互打闹、说说笑笑。
在景区排队的的时候,两个小孩靠我们很近。我老婆逗小孩说话,两个小孩立刻就变得安静和拘谨起来。
老婆问我:为什么在海外中国人见到中国人,一般不怎么打招呼?奇怪的是打了招呼之后,就容易聊起来。
这个问题用心智模式可以回答。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孕育出了熟人社会。
对于同乡同村,中国人是很热情的,邻里之间经常相互帮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同村、同乡的中国人自然会抱团。
但对于外地来的人,本村本乡人一般都会表现出排斥。外地人更多意味着新的竞争关系,他们是来抢地盘、抢饭碗的。
回到老婆最初的问题上。中国人见面不打招呼是因为他们不熟,如果是熟人他们一定打招呼。
熟人社会讲究的是道德和情面。一旦打了招呼,就开始向熟人关系靠近,开始拉家常,对方都不好意思拒绝你的寒暄。
古时候被本乡驱逐的人到其他地方讨生活,有部分人从事偷蒙拐骗。因此中国小孩从小被教育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对熟人认同和排斥陌生人的文化。
而西方社会是陌生人社会,贸易通商,讲究的是合作与契约。所以西方人更喜欢跟陌生人打招呼。
走在大街上碰到一个陌生人,你点头致意,对方一般也会报以微笑回应。
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反应模式。
4.如何挣脱固有的思维模式?
《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提到很多心智模式大坑。最大的坑是被旧的心智模式所禁锢。
当旧的思维模式不再适应现状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你思维里的墙,猫脖子上的锁链。
猫脖子上的锁链是刚性的。固定的思维模式更甚,它是刻在你脑皮层里的固定回路!
金属的锁链会被时间腐蚀。思维模式难以察觉,它会自我验证,随着时间自我强化。
要拆掉思维的墙,挣脱脖子上的锁链,必须要激活“客观自我意识”。
所谓客观自我意识是指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关注自身,把自己当做观察的对象。
1)第一步是要意识到墙和锁链的存在。你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都是被观察的对象。
2)然后是审视这种认知和反应模式,它从何而来,又是怎么一步步被你习得?
3)最后要审视这种模式是否适应当前的情况,是否有更好的模式可以迭代?
用新的心智模式替代旧的心智模式,就是心智模式的第三种来源——逻辑思维。
上述三个步骤需要用到系统性思维。下面举一个例子具体说明。
5.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掌控的心智模式转变
职场新人的常见问题是工作能干,加班很晚,但是成就感低,且越来越忙。怎么破?
第一步:成就感低、心里不满意就是一个信号,触发客观的自我意识,启动自我观察。
第二步,用系统思维审视认知和反应模式:业务能力强>被拉去开会分配更多任务
>工作更忙>加倍努力工作到深夜>输出质量低>成就感低>任务堆积拖延>工作更忙。
在这个系统回路里,新人自然地沿用学生时代的心智模式,依靠加倍努力解决问题。
跟学习和考试不同,单纯依靠增加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已经无法打破这个系统回路。
这时候需要向上一层求解,审视工作方法是否有问题。
这个回路核心问题是,没有聚焦最重要的工作,注意力被其他人其他任务频频打断。

为什么不会拒绝?人微言轻不是根本理由。
假如老板说,这个月工资我真的不想发,可不可以?
你肯定会说不可以。因为工资很重要,触及到你的底线。
因此不会拒绝的深层原因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没那么重要。
为什么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重要?
因为任务都是等待上级领导或者他人给你安排的,你是个工具人,丧失了自主性。
只会听从他人安排,把自己弄丢的人自然分辨不出来什么对TA重要,什么不重要。
第三步,审视更好的心智模式迭代。
更好的工作模式是:业务能力强>拒绝不重要的事情>聚焦高价值工作>持续提高输出质量>成就感高
>更享受工作>拿到更高价值的工作>晋升。
新模式最核心的要求是从被动响应工作转变到主动掌控工作,主动出击,保护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
不只在工作上,在所有领域,人都要意识到自己是生命的掌控者。
这让我想起刚开车上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坐在driver seat上,掌控前进的方向,同时自我全责。
从被动的工具人到主动的掌控者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
挣脱锁链之后,工作和生命从此变得有趣。
最后总结
1)心智模式是人习惯性的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模式,它好比大脑的软件系统。
2)个人心智模式来源于个人经验、环境塑造和逻辑思维推理。心智模式决定命运。
3)当旧的心智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情况时,旧模式变成是思维里的墙,脖子上的锁链,制约着人的发展。
4)挣脱旧的心智模式需要激发客观自我意识进行自我观察,需要系统性思维审视并促进向新模式的转变。
5)从被动的工具人到主动的掌控者的心智模式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生命从此开始变得有趣。
此外《拆掉思维里的墙》还介绍了求职选择、成功标准、家人冲突等各种场景的心智模式避坑指南,特别适合刚参加工作的同学,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