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给予型人格(90%的“恋爱脑”都在重复这个


朋友安安和男朋友谈恋爱三年,在这段恋爱里,她全身心投入。
每天清晨,她会早起精心准备爱心早餐,只为男友能开启美好的一天;
男友工作忙碌,她便主动承担起所有家务,从不让他操心生活琐事;
每逢节日,她都会绞尽脑汁为男友挑选贴心礼物,而自己生日时,却总说 “只要你陪在我身边就好”
这种在感情中无私给予、全身心围着伴侣转的行为,常被人说是“恋爱脑”,其实正是心理学中 “给予型人格” 的生动写照。
给予型人格是九型人格理论中的一种人格类型,也被称为“助人者”或“成就他人者”。
这类人通常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极为敏感,乐于助人,却极少考虑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渴望通过无底线的付出来获得他人的关注、认可和爱。
那么,如果你自己或者身边有朋友恰好是“给予型人格”,该怎么办?
这种常被称为“恋爱脑”的人格典型特征是什么?以及该如何改善?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给予型人格如何走出“恋爱脑”的死循环。

1.过度付出,忽视自我需求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关系中会权衡付出与回报。
而给予型人格在恋爱中常常过度付出,TA们将自我价值与“被需要”绑定,认为只有持续付出才能维系关系。即使自己疲惫不堪,也会选择默默忍受。
2.极度渴望被关注和陪伴
给予型人格的人对孤独极其敏感,在感情中容易将“陪伴”等同于爱。
一旦有人给予TA们情感上的回应,就会迅速陷入感情,甚至忽略对方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3.自我价值感低,容易陷入讨好模式
在恋爱中,给予型人格常因自我价值感低而陷入讨好模式。
这种心理导致TA们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和对被拒绝的恐惧。
TA们总是不断牺牲自我以满足伴侣需求,却在缺乏回馈时陷入自我怀疑。
4.隐性控制,用付出绑架对方
给予型人格在付出后,会很期待伴侣的回报。
当花在伴侣身上的心思不被看见和珍惜时,TA们会有过度的情绪反应:埋怨、愤怒、指责等,形成“情感债”,甚至竭力激发对方的内疚感,如反复抱怨: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能这样对我?”

如果察觉到自己在恋爱中是“给予型人格”,你可以:
1.设置情感边界
给予型人格的恋爱模式本质是“以付出换安全感”,其核心矛盾在于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失衡。
所以,学会设置情感边界显得尤为重要。
给予型人格切记:
不要把伴侣当成生活的一切,要学会区分“健康付出”和“自我剥削”。
爱人先爱己,在照顾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有什么需求。
2.祛除“理想化”滤镜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 “光环效应” ,意思是当人们对一个人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有了好印象,就会不自觉地认为对方的其他方面也很棒,导致容易放大对方的优点,忽视缺点。
给予型人格在恋爱中尤其容易陷入这种模式。
所以,你可以尝试理性客观地看待伴侣的优点和缺点,避免过度理想化伴侣。
同时可以通过参加新的活动,结交新的朋友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减少对伴侣的过度依赖。
3.学会表达自我的需求
给予型人格往往习惯于默默付出,却忽略了自我的需求。
比如当伴侣失约时,给予型人格不仅不敢有情绪,还会本能地反过来安抚对方,却忽视自己“希望被重视”的需求。
TA们通过扮演一个完美照顾者,潜意识里期待对方能成为满足自己所有期待的“理想客体”。
想要改善“恋爱脑”,给予型人格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让伴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
在行动前问自己:“我的需求是什么?”。
对付出感到疲惫时,勇敢说出“我想先休息”,而非勉强自己为对方服务。
将“TA不在乎我”的焦虑,转化为“希望每周深度交流1次”的具体诉求。
通过持续练习,将恋爱关系模式从单向付出,转向两个独立个体间的双向互动。
4.重构自我价值评估体系
给予型人格常陷入“用付出来换取爱”的认知陷阱,如同婴儿通过哭闹获取关注。这种模式往往源于自身在早期依恋经验中形成的“被爱需要条件”的信念。
要获得一段健康的、积极的恋爱关系,给予型人格需要学会改变认知,打破“付出=价值”这个等式。
你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增强自我的认同感,重构自我价值评估体系,把评价自己的权力从别人那里拿回来。
要坚信,你生来值得被爱,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