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停就停!Temu掀桌不送,美财长着急了,美国消费者第一个倒大霉

5月3日,Temu宣布暂停中国直发美国的全部货运订单。

没有预告,没有过渡期。后台切断,页面灰字,一行提示:因清关政策调整,部分商品暂不可配送至美国地区。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技术维护,而是一种明确的信号。

早在一天前,美国终结de minimis免税条款,所有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将强制纳税清关。路透社在随后报道称,这一政策针对性明确,其结果直接作用于像Temu、Shein这类依赖直邮、低价和海量SKU的中国电商平台

Temu几乎立刻做出反应——不是申诉,不是博弈,而是主动中断。仓位停发,客服关闭通道,美国站首页默默撤下中国直供字样。这一系列动作之迅速,让人意识到,Temu早已知道风会变。

但它没想到,这么快、这么狠。

回头看Temu过去一年在美国的表现,几乎是一场暴走。BBC商业频道去年底曾专门开设专题栏目跟踪其扩张,数据显示Temu平均每个美国用户月访问时长高达32分钟,超越eBay、Walmart,仅次于亚马逊

而这一切,都建在一个简单模型上:产地直发+免税门槛。东西从义乌、东莞、泉州等地小工厂打包,借助T86清关渠道(简化申报)、借壳快递方式进入美国。无需入库、不必中转,只需价格压到底线,速度踩到极限。

但T86通道就是那个魔术开关。彭博社披露,美国海关自2025年5月起暂停T86清关3个月,理由是审查滥用,实则针对的就是以Temu为代表的这类绕传统物流跨境模式。这就好比在高速路上突然封闭所有ETC口,要求所有车辆逐一人工验票。结果不是变慢,而是塞死。

而Temu对此的应对方式,是彻底从这条路上下车。它转而激活去年低调筹建的美国本地仓。据华尔街日报报道,Temu从2024年Q4就在新泽西州、达拉斯郊区采购独立仓库,进行海外建仓测试,早期数据并不乐观,部分仓库运营成本比中国同类高出3倍以上

但今天,这条路成了它唯一的通道。Temu现在在做的,是把平台结构从卖货改为开场子。让美国卖家在它的系统里上架,让中国产品隐身为本地商品。这一步,不是临时权宜,而是策略性转型。

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这不是逃税,是去身份。

过去,Temu靠价格杀入美国底层市场,尤其在拉美裔、南部低收入区域用户中粘性极高。商品种类多、起售价低、物流可追踪、退换货不烦琐。甚至部分社区学校开始通过Temu采购文具与服饰。

但现在,这条线断了。一位美国中部城市的独立店主在Reddit上写道:我们这已经有3天没看到Temu的包裹了,以前每天最少十几单……现在APP上都没货了。——这条留言被顶到论坛首页,有人回复:可怜了那帮拿$7.99买30件家用品的人,他们不是买便宜,是买生存。

这话重,但不假。

Temu做的是价格底线的生意,撬动的是那些其他平台根本懒得服务的人群。而这类人群一旦失去可及渠道,就不会立刻转向别家,而是选择“少买”甚至“放弃”。

这才是政策制定者意料之外的真问题。

关税原意,是让中国商品变贵,以推动美国产业复苏。但真实发生的是:中国商品被抽离,美国产能来不及补位,中间的市场缺口被直接砍掉。

谁受伤?不是卖家,是消费者。Temu砍掉中国直运,只是为了活下去。但这也间接导致美国某些地区进入买不着的局面。没有人预料到,一个日均订单价只有19.7美元的平台,会突然变成某些社区生活物资的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Temu的对手也在蠢蠢欲动。

Shein尝试通过本地买手制引入美国中小品牌入驻,但平台属性决定其潮流爆款导向难以替代Temu的百货模式;Wish虽然也搞低价,但自2019年起仓储转型失败,目前日活数据不到Temu的五分之一。

从本质上说,Temu不是卖货,而是兜底——为全球日常刚需用户提供最后一层采购渠道。这也是为什么它此次暂停直运,不是“被打倒”,而是自我消毒。

换句话说,它在等下一次机会。

但这场停运事件给所有平台都敲响警钟:未来的跨境电商已不是哪里便宜从哪里发,而是谁能活下来就能掌控市场。仓储要本地化、供应链要模块化、税务要透明化,平台要有反脆弱能力。

Temu只是这场变局里第一个做出反应的玩家,更多人,尚未意识到,规则已经改写。

Temu在2025年5月3日选择停一步,并非示弱,而是一种经营智慧的转身。它不是一时躲避风险,而是在争取长期坐稳美洲市场的合法席位。对平台而言,真正危险的不是政策收紧,而是还在幻想前规则的人。

如今电商行业不是谁跑得快谁赢,而是谁能撑得久谁活。Temu选择收腿,不是掉队,而是在重新绑鞋带。

真正的比赛,才刚开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