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制独轮手推车现在不多见了,生产队时期这可是重要交通运输工具
手推独轮车,是上世纪五六十代,农村人最常用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通工具。五十年代及之前是木轮车,六,七十年代是胶轮车。胶轮车轻快,可以载重一千多公斤。

“推小车,叽咕咛,不掉屁股不能行。"这句顺口溜就是推小车的秘诀。屁股扭这边扭那边都是为了保持平衡不翻。车把上拴的襻带也是必不可少的,膀子也可通过襻带来调节小车的平衡,还有往前的助力功能。

手推车三、四十年代就有了,都是木制的!轮子也是木制的!民间俗称红车子!解放前,淮海战疫山东军民支前的小推车!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后才逐渐有了胶轮车!刚建国初兴修水利,建水库时才刚有胶轮车!50年代后才逐步实现大、小车胶轮化,六、七十年代根治海河,民工就是用小拉车拉土。
六七十年代家家都有独轮车,是不正确的。那时只有生产队有,农户只有望而莫及,想都不敢想。因为耍实现户户有很遥远的事。每家都有独轮车,那是上世纪八二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万逐渐值办了独轮车,
生产队大部分使用的是架子车。有一部分人家里有独轮车。农民去割柴时用来推柴火,推土,推粪,推东西都用独轮车。尤其是半山区,路不好走,独轮车方便一些。就是平衡不好掌握,需要经常练就可以了。现在,独轮车越来越少了,很多地方见不到了。独轮车慢慢被淘汰了。

我们这里叫小胶轮车,这个活没少干了,推土推粪,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十几个这车,由二十来岁的年轻男人推,不用时就放在自己家里,生产队分东西的时候就显出好处来了,就用它运输,没有的或者等他们用完再用,或者肩挑,生产队还有地排车三四辆,一般是分东西时之前正好用它干公活时谁就先用,或者是队长保管员等队委会人员用后一般社员再用

从电视上看,独轮车历史悠久,但是全球普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其生产队社员有劳动力家庭一般都已置办独轮车作为运输工具争工分。我所知的在我们本地是1958年国家宣传实行车子化,那时不是橡胶的车轮,而是用木头做代替,我清楚地记得为了实行车子化,我村砍了一株几百年的古樟木树作为制作独轮车的材料,结果用的人不多,因为是集体财产,扔在我们门口露天天井中,任由风吹雨淋二年多后烂掉了,因为全部是木头制作车轮,推起耒阻力很大,很费劲,大家还是愿意肩挑。另一个原因是大力兴修水利,认为用车子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由于阻力大人们不喜欢使用。

到了七十年代科技发展,有了钢卷和橡胶轮胎,使用起来阻力很小,很省力,代替了运输工具,使用很广泛。到了上世纪未,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改换成脚达三轮车,到了十多年前,人们都开始使用有动力的电瓶车,落后的三轮车慢慢淘汰,社会在不断进步,运输更快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