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才让我们知道了中国这个马兰基地

前言:你小时候肯定听过这首童谣吧?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花开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朗朗上口的旋律,不知道当年有多少孩子一边跳着皮筋,一边唱着歌。

但你绝对想不到,这首童谣背后,竟然藏着一段改变中国命运的秘密,它指向的,是一个曾经神秘无比,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马兰基地。

马兰基地

你一定见过这张图片,这是林俊德院士离世前仍在工作的场景,在他临终前,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死后把我埋在马兰。”

2012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中,对于林俊德是这样评价的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马兰,正是马兰基地,而这个基地的建立,还要从当年美国的原子弹讲起,美国在日本投放的原子弹,让世界都见识到了这种核武器的威力。

自那以后,拥有核武器似乎成了大国的标配,谁有了这种核武器,谁在世界舞台上就有了一定地位,就有了说话的底气。

所以,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可当时的中国,处在解放战争时期,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仍处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之中。

想要在夹缝中生存,想要不受制于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护身符”。

1955年,毛主席在会议上坚定地说:“我们要有原子弹!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这句话,掷地有声,也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6年,又有了导弹的战略决策,1958年,也有了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从这时起,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彻底拉开了序幕。

但两弹一星的开展,虽然有一股劲儿,可我国在这些研究上都处于一张白纸,1956年,经过我国和苏联的交涉,中苏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并同意向我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以及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1958年,我国决定组建核试验靶场,苏联派了专家来帮忙,经过苏联专家的实地勘察后,他们建议把核试验场设在敦煌地区敦粕城西约120公里处的后坑。

与此同时,时任第三兵团参谋长的张蕴钰被秘密叫到北京,在陈赓的推荐下,当上了核武器实验靶场的主任,可当他来到苏联建议的敦煌地区时,却摇了摇头。

又听闻苏联的设计指标只有两万吨级的原子弹,这种试验场的起点对于张蕴钰来说实在是低,因为此时的美国,已经开始试验1500万吨的氢弹了,2万和1500万,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张蕴钰说:“两万吨无法支撑起一个6万万民族。”

随后他前去苏联所定的“后坑”,但去的途中就有太多艰难,大片地区不长草,土坑肆意生长,假如在运送材料的途中车轮陷入,没有及时救援就无法继续运送。

再加上试验场和敦煌城区只有120公里,在我们看来已经够远了,但核爆炸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再加上敦煌地区可是文化瑰宝的聚集地!核爆试验万一有个闪失,莫高窟、玉门关,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疙瘩怎么办?

思来想去,张蕴钰决定另寻宝地,在最开始的方案上,还有一个西进的方案是通往罗布泊,于是,张蕴钰带领一队人组成勘察队,浩浩荡荡进入了无人区——罗布泊。

经过一番考察,罗布泊满足了很多条件,比如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但有孔雀河水源,再比如这里方圆300公里没有村落...简直就是进行核试验的完美场地。

最终在1959年,我国正式批准以罗布泊为最终的核试验的基地,5月下旬,5万建设军团人浩浩荡荡进入了罗布泊。

当人们踏入罗布泊的时候,放眼望去,除了戈壁滩就是沙漠,唯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一种叫做马兰的花。

这种花,生命力顽强,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开出绚烂的花朵,也因此成了建设者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恰逢当时马兰的盛开,于是,张蕴钰将我国第一座核试验基地命为了“马兰基地”。

中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

也是在1959年6月,苏联以和美国等国家谈判达成禁止核试验的协定为由,停止了对我国的核项目援助,单方面撕毁了中苏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

并在1960年撤走了在中的233名苏联专家,还带走了所有的技术资料。

也就是说,我国刚准备开始试验就遇到了第一个巨大的困境,彼时,又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一夜之间,西方媒体幸灾乐祸,断言“给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20年”?中国人偏不信这个邪!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国将原子弹研制的项目命名为596工程,以纪念1959年6月。

毛主席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并指出他赫鲁晓夫(时任苏联国家领袖)不给技术还好,给了危害还要还账。

与此同时,大批专家、科技骨干隐姓埋名,从全国各地来到罗布泊深处,有的人刚刚归国就迅速来到罗布泊,为祖国做贡献。

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一颗代号为“邱小姐”的原子弹被缓缓吊上了铁塔,下午3点,随着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罗布泊的沙漠被照亮得如同白昼。

这一刻,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了世界上美苏英法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宣告着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的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也让那些曾经嘲笑过中国的国家哑口无言,对于那些在马兰基地默默奉献的“马兰人”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为了祖国的核盾更加坚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受威胁,他们选择了继续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荒凉的土地。

直到1992年,歌手毛阿敏登上八一晚会的舞台,一首深情款款的《马兰谣》才让这个隐藏在茫茫戈壁上的名字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歌声中,我们听到了那些隐姓埋名的科研人员的奉献,听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巨响,也听到了一个国家在艰难岁月里发出的怒吼: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今的马兰

如今的马兰基地,已经被列为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的第二批经典名录中了,在马兰基地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和当地政府一起规划了一个名为马兰军博园的红色旅游基地。

马兰基地已经不再是地图上的空白,它已成为中国核工业的象征,也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马兰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它激励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当然,我们发展核武器,不是为了侵略别人,而是为了不再被别人欺负!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马兰的故事,还在继续,“马兰精神”,也将永远传承!

回首过去,我们心怀敬意;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马兰基地,这朵盛开在戈壁滩上的“马兰花”,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