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又聋又哑到清华博士,这个女孩父母的教育方式令人折服
在去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一个女孩令人印象深刻,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江梦南。
她先天听力丧失,被医生判定为聋哑人,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
从无声世界走来的她,用乐观、努力和豁达,为自己的人生涂抹上了绚烂的色彩。
然而面对镜头,她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的父母,如果没有他们的陪伴以及全心全意的爱,她也不可能创造出医学与人生的奇迹。

所有图源:央视新闻、《感动中国2021》、《面对面》等节目截图

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
1992年出生的梦南,生在湖南省郴州市的一个小县城里。
那时的她双目明澈,听力正常,健康可爱。父母不求女儿未来能够大富大贵,只愿她一生平安快乐。

然而这份简单的愿景在女儿6个月大时被打破了,一场持续了十多天的高烧改变了一切。
先是各种吃药打针都不见丝毫好转,发烧也逐渐转变成肺炎。
最后使用的药物虽然治好了肺部感染,却也破坏了耳朵对声音的感受和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

眼看当地医疗条件实在有限,父母只能带着她辗转长沙、北京求医。
扎针、吃药、针灸按摩、戴助听器等等,凡是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他们祈求能得到一丝治疗的机会。
然而各大医院的医生们却给出了同样的劝告:不要再奔波了,让孩子早点去学手语,将来还可以上聋哑学校。

虽然只诊断出耳聋,但民间一直有“十聋九哑”的说法,父母不得不为了孩子,提前做最坏的打算。
为此,他们曾去考察了当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整个教室都是无声的。
那些孩子已经放弃了开口说话的可能,跟着老师学手语。”
爸爸回忆当时的场景不禁唏嘘;妈妈更不忍心那么小的孩子就离开父母,在这里学习另一种生存规则和方式。
他们不甘心让女儿一辈子都活在无声无息的世界里,他们一定要让女儿成为正常人。

在梦南的记忆中,自己小时候父母给她尝试过不少“偏方”,她喝过中药,也扎过针灸,但收效甚微。
按照当时的政策,父母完全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身边很多人也劝过他们。
但夫妻俩拒绝了所有亲朋好友的建议,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但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求医的成本越来越高,身为初中教师的父母,靠工资已然捉襟见肘。

爸爸不得不辞去教师的工作,把大把时间花在茶园和果园上。
那几年,他被晒得黝黑,成了一个地道的茶农、果农。小镇上,这个知识分子的锐气和底气都消磨掉了不少。
他变成了一个精明的商人,每天盘算如何增产,哪里的收购价格更高,渐渐离开了他理想的田园生活。

梦南小时候很喜欢在暑假跟着爸爸妈妈去茶园玩,而长大后的她才知道,那是爸爸给她创造的没有烦恼的世界。
那些烦恼和压力,都藏在她看不到的地方,都埋在爸爸妈妈的心里。

聋哑少女成长记

梦南一岁多时,父母又带她去了一次北京看病,同样再一次无功而返。
在旅途中,梦南一直在玩一只皮球,结果一不小心就把球滚到了自己够不到的地方。
“啊啊。”情急之下她不禁喊出了声。
父母怔了许久,激动地跑过去抱住女儿,虽然只是一声含糊不清的“啊啊”,但两人内心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妈妈认为女儿喊的是“妈妈”,爸爸则坚信那声是在叫“爸爸”。
女儿主动发声的意识,把他们从不断重复的失望中拯救出来,那束光终于开始照进来了。

他们开始每天抱着女儿,在镜子前不停地说话,从最简单的音节开始,教她如何摆放舌头。
起初梦南只会张口,但不会声音,父母就让女儿摸着他们的喉咙,感受声带振动,把她的手放在他们的嘴巴前,感受说话时的气流。
梦南回忆道:“一个字,念一万遍我能够学会,父母都已经很开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们的嘴巴附近感受这些气流。花,有气流,瓜,没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馈,才可以慢慢练成这样一个肌肉记忆。”

妈妈利用暑假到长沙学习聋儿言语康复技巧,和几岁的孩子们坐在一起上课。
而她也拿到了宜章县第一张“言语康复师”证书。
爸爸则买回了所有能买到的耳科和言语康复的书籍,日日苦读。
最后自己整理出了一份《关于县城内开设聋儿言语康复指导机构的可行性报告》,并交给了市残联。
在他分析看来,比起让聋哑孩子们集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同样必不可少,父母的陪伴与爱,最能治愈聋哑孩子心中的那份孤独与恐惧。

梦南逐渐学会了发声,但她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与普通人不同,她不是靠听觉记忆对比、纠正自己的发音,而是需要记住每个音节、每个字的口型,以及舌头的形状和摆放位置。
即便一切都做到完美,协调声带振动与口型变化,调动声带准确发音也是件难事。
这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看着还不懂事的孩子,爸爸不知道这样的训练方式到底会有多大效果。
他说这种方法很“蠢”,但他坚定,“蠢”也要“蠢”到最后。

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热衷于动画片时,梦南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爱好者。
因为怕孩子说话口音太重,父母让女儿对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练习。
每天她拎着小板凳,坐在家里那台21寸的电视前,紧盯着播音员叔叔阿姨的嘴巴。
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看三档新闻节目(有字幕也有重播),而这种集中的能力训练,一直持续到梦南6岁前。
除了吐字不太清晰外,她赶上了同龄小朋友的言语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许多同龄人。
上小学前,她已经熟练掌握了拼音,也比同龄孩子认识更多的字。

一朵“迟开”的鲜花
“有一个场景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的学前班跟我的小学,他们中间有一段台阶,小学在台阶上面,我的学前班在台阶下面。我站在台阶上,看到其他同龄人都去顺着台阶往上爬去读小学,我自己顺着台阶往下走,我当时在台阶上就哭了。”
“父母安慰我,告诉我,听不见是既定的事实,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这点。”
谈起自己的求学之路,梦南如此回忆道。

因为父母坚持让女儿去公立小学读书,但没有一个正常小学肯接收她,以至于到了上学年龄,无学可上的梦南又多上了一年学前班。
好在她的能力最终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认可,她也终于进入了小学和小朋友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

靠着这股笨鸟先飞的精神,小学4 年级前,梦南总保持在前 3 名的位置。
4 年级时,她利用一个暑假,自学完 5 年级的课程,开学后跳到 6 年级,赶上了同龄的孩子。
小学毕业,她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考入了郴州市 6 中。

一个从小就被父母温柔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吃尽了苦,且不断努力着的孩子,怎么可能没有出息?
高考时,她考出了 573 的高分,但并不满意,坚持复读。
第二年,又以 615 的好成绩,考入吉林大学,并选择了医学专业。

大学期间,江梦南可谓获奖无数,各种奖学金、荣誉证书拿到手软。
2018 年,她再度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
这个不幸失聪的女孩,靠着父母的爱和自己的不认命,一步步改写了命运。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在谈起《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时说:
阿甘从小就是一个智力和身体都有缺陷的孩子,童年时期小伙伴们都嘲笑他,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但阿甘的妈妈却从未放弃他,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妈妈告诉他:“你要知道,你和身边的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你要相信你自己。”
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挫败,妈妈始终站在他的身后支持他、鼓励他。
在妈妈无条件的爱中,阿甘从一个智商只有75分,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的孩子,到成为橄榄球健将、越战英雄。
他达到了许多身心健全的人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只要用心呵护,总有一天所有的美好都会如期而至。
每一个伟大的父母,面对孩子时都有一种能进能退的能力。
逆境时,他们从不言弃,靠着爱的本能,发掘出孩子生命的可能性;
孩子需要成长时,他们又拿得起,拎得清,一直用清醒的爱,帮助孩子,磨砺孩子。
并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何为坚韧,何为勇气。
父母的爱催生出了奇迹,江梦南自己则延续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人生。

2021年,《感动中国》在给江梦南的颁奖词中写道: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
我们觉得,
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
从无声里突围,
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
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
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
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