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鲁迅》才知道《阿Q正传》竟然有这么多深意,从未读懂过
上小学时课本中有《阿Q正传》的节选,当初学这篇文章时,老师反复的强调,这篇文揭露了中国人当时的悲惨生活,愚昧封建思想的束缚,是鲁迅先生对时代的悲鸣。
我理解不了也体会不到。相信很多的读者也跟我一样。

我只感觉阿Q像个混蛋傻子,用自我欺骗的精神胜利法自慰,他又近似于一个恶人,欺软怕硬,偷奸耍滑,卑怯又自大。
生活中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大家都会离他远远的,人人都不想成为阿Q,也会远离阿Q这样的人,省得招来无妄之灾。完全不懂鲁迅先生要写这样一个性格卑劣、品格低下的人物目的是什么,他想表达什么呢?
直到看了《人间鲁迅》,看了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他经历了那样黑暗的动乱时代,在无数病态现象面前睁大眼睛,探寻民族的痼疾,他对于国民的麻木、愚昧、自私、狡猾、卑怯、自大感到痛心、愤怒。

所以他写了《阿Q正传》,它是当时国民灵魂的肖像画,将国民性刻画得入木逼真。
先生的笔锋犀利狠辣,毫不留情,他拿着手术刀剥开那个时代一切表面的欲盖弥彰、蒙昧无知,露出腐烂腐朽的内在,他是想要重塑中国人的骨,想要打造中国人的脊梁。
阿Q没有家、没有固定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但他很自尊,以为自己是一个完人。
阿Q头上长了癞疥疤,忌讳一切“癞”或接近“癞”的音,别人一说,他不是骂就是打,但常常打不过,所以他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这样他就像胜利了一样快乐。

他因为捉虱子没有王胡捉得多,没人家的咬着响,骂了王胡,被王胡打。看到假洋鬼子,想要平复挨打的屈辱,骂假洋鬼子“秃子”又被假洋鬼子打。
遇到小尼姑,终于遇到一个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便将自己的屈辱撒到小尼姑身上,摩挲人家头皮又拧人家脸,引得小尼姑哭着跑了,旁边的人哄堂大笑,他便觉得得到了赏识,又有了尊严,心里又开心了。
愚蠢、狡猾、卑怯、自大,这样的人在身边会不会让你觉得像吃了个苍蝇?
阿Q是一个赤贫,只要现实环境不改变,他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用,更别说他的努力是鸡鸣狗盗之类的行径,曾经因为偷窃变卖而有过一段短暂的自觉高人一等的日子,但终究还会没落的。

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濒临绝境,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可是若缺乏内在精神力量,便会使得革命变成一场走秀、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闹剧。
阿Q幻想革命军来了,他可以报仇了,秀才、假洋鬼子、王胡能不能活都要看他的心情,他可以抄别人的家了,金钱财宝叫人来搬,搬得不快就打嘴巴,还可以抢别人的老婆、女儿做媳妇了。
这不是一样的占有、专制、虐待?不过是今天交椅你来坐,明天换我来,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阿Q被当做强盗签认罪书时,不会写名字,让他画个圈,他纠结于画得圈不够圆而感到羞愧。这是什么,不正是蒙昧愚蠢吗?
他坐着囚车穿过喝彩的人们,周围可怕的眼睛,觉得枪毙没有杀头好看的看客,不正是麻木的国民吗?

鲁迅先生塑造阿Q这样一个角色,而没有写一个好人在社会的迫害下得到悲惨的结局,正是将所有的坏的不好的东西摊开来给国人看。
阿Q是国民的一员,正是因为有太多阿Q式的国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病态现象,我们国人病了,需要医治、觉醒。
阿Q式的革命党无法给中国社会带来彻底的大变革,我们当时缺乏的不仅是一场革命,还有民族气节、国民觉醒、精神脊梁。
如今再来看《阿Q正传》,感觉它如此厚重,我想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应该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经历过的、似曾相识的东西。但不会找一个阿Q那样的人,因为他是一种品格的汇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鲁迅先生的精神那么的焦苦、沉重、闷郁,他试图为自己的同胞,也为自己,从绝望的包围中极力找出一条生路来,所以他的文章沉重难懂,讽刺意味十足。
如果不是看了《人间鲁迅》,我永远不能理解《阿Q正传》所要表达的这么多的精神内涵,我们不曾在那个年代生活过,所以我们不能感受那个时代的痛苦。
鲁迅先生是那个时代卓越的精神领袖和打破者,他是一道亮光,划过黑暗的天空,试图点点燃更多的光亮让大家看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