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信分析只能做预测模型吗?

有很多粉丝总是抱怨自己的生信分析文章已经投稿了1-2年,一直都在被秒拒的路上,发不出去,结果一打开文章看,基本都是预测模型,没有啥新的内容和观点,除了模型就没有啥可以讲的了,整来整去就是列线图、ROC曲线、校准图、热图、免疫浸润的图等:

这样的内容,估计期刊主编和审稿人早就看腻了,每天都是一大堆的灌水文章扎堆投过来,这个根据下面的医学生信发展历史就可以知道的,这种模型文章已经烂大街了很久了,大概有8年多了,下面就是医学生信发展历史:

2016-2017年:开始流行

2018-2019年:达到顶峰

2020-2022年:开始衰退

2023-现在:是本期刊都敢秒拒

可见这些模型内容已经玩了七、八年的,是本期刊都怕了这种内容,于是就出现现在的情况:

0-1分期刊都敢秒拒

预警期刊一样秒拒

总之是本期刊都会秒拒

面对这种模型文章,想验证都有心无力,主要原因如下:

大部分生信预测模型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特别是非肿瘤方向)

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模型比别人的优秀(太多模型了)

没有办法收集上百甚至几百例临床样本测序验证

想补点基础实验,纳入模型的基因太多了,无从下手,感觉对模型起步了啥作用

生信分析只能做模型了吗?

当然不是的,只要你想改变,方法还是有的,可以考虑走这样的路线:

生信分析+eQTL+pQTL+中介分析

达到这种效果:

解决基因表达+功能+分子机制的问题

eQTL\pQTL数据分析


经过生信分析、eQTL、pQTL数据分析、文献检索锁定了下调基因TNFSF12

上游QTL中介分析:


下游QTL中介分析



一篇有深度的SCI论文就有了(也可以作为博士论文、国自然基金的前期基础)


DNA甲基化调控TNFSF12/免疫细胞抑制疾病的发生


上面这种思路同时解决了基因表达+功能+分子机制问题,无论是工作量还是研究深度都是直接吊打生信预测模型的,绝对让期刊主编和审稿人刮目相看的,更容易获得期刊的青睐,同时也很容易补实验,PCR、WB、功能实验随便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