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和连丽如:谁才是当今巾帼评书第一人?你更喜欢听谁?

刘兰芳和连丽如是两位优秀的女评书艺人,是当今评书界的艺术大家。她们在评书艺术中浸淫大半生,无论是艺术风格、声色条件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艺术风格

刘兰芳的评书自带辽阔北疆的苍茫之气,如烈酒入喉,酣畅淋漓。她擅演袍带书,将战场烽烟、忠烈豪情化作声浪,在《岳飞传》《杨家将》中塑造出顶天立地的英雄图腾。一句"枪挑小梁王",嗓音似铁枪破空;说到穆桂英策马,马蹄声由缓至急如暴雨倾盆,听者未及反应已被卷入金戈铁马的漩涡。

连丽如评书如陈年普洱,需静心细品。她承袭父亲连阔如的文人书路,在《三国演义》《东汉演义》中展现庙堂智斗的机锋。一段"隆中对",将诸葛亮羽扇轻摇的从容,化作声音里的乾坤万象;描绘曹操"青梅煮酒",借杯中酒响暗喻英雄相惜,尽显传统说书的诗性智慧。

台风

舞台上的刘兰芳犹如沙场点兵的女帅,身未动而气先行。一袭素衣,一把折扇,却能以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勾勒出千军万马的阵势。

说到激昂处双目圆睁,青筋隐现;悲怆时垂首顿足,声带哽咽。这种"人书合一"的演绎,让观众恍惚看见她身后旌旗猎猎。

连丽如的书台恰似文人书房,一桌一扇尽显古意。她端坐如钟,气度雍容,仅凭眉梢轻挑、指尖微动便带出人物神韵。

说到祢衡击鼓骂曹,手中醒木忽轻忽重,恰似鼓点声声催魂;演绎貂蝉拜月,兰花指虚挽月华,未着一字而凄美自现。

声音魔力

刘兰芳的嗓音似淬火精钢,高亢处能裂金石,低回时如沉雷滚地。《岳飞传》中"风波亭"一段,用气声营造出雪夜萧瑟,忽而转为字字泣血的控诉,将悲剧张力推向顶点。特有的鼻腔共鸣技巧,让每个字都裹着砂砾般的粗粝质感,恰似历史尘埃扑面而来。

连丽如的嗓音清亮如寒泉击石,起承转合间自带韵律。《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一节,以吴语尾音描摹江东谋士,用燕赵腔调刻画北方豪杰,仅凭声调转换便筑起人物画廊。特有的"贯口"绝技,字字珠玑快而不乱,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兰芳的声浪曾席卷中国城乡。田间地头的收音机、胡同巷尾的半导体,处处回荡着她塑造的忠良传奇。市井百姓将她口中的岳飞、杨六郎视为精神偶像,甚至衍生出"听刘兰芳评书,学忠孝节义"的民间俗语,足见其艺术穿透力。

在宣南书馆,连丽如重建了"评书现场美学":观众围坐八仙桌,茶香氤氲中听百年风云。年轻人在这里触摸到传统评书的温度,海外游子闻声寻得文化乡愁。她的《清宫秘史》系列更开创"文史互证"新境,让评书成为流动的民俗博物馆。

总结

刘兰芳的豪迈开拓与连丽如的雅致坚守,恰似长江黄河的奔涌与沉淀。前者拓宽了评书的广度,让这门艺术走进市井阡陌;后者掘进了评书的深度,使其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基因。

那么在您的心目中刘兰芳和连丽如谁才是巾帼评书第一人,你更喜欢听谁的评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