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遭大V资本群殴,本质是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萌芽的围剿

胖东来围猎记:当资本遇上"人民经济学"的觉醒年代

在郑州高铁站拖着行李箱的游客队伍里,你很难分清哪些是去登封看少林的旅人,哪些是专程来胖东来朝圣的消费者。

超市界的霍格沃茨

陷入一场奇特的商战,不是价格战,不是渠道战,而是两种经济哲学的生死博弈。当某大V抛出"胖东来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论调时,他们可能没意识到,真正刺痛资本的,是这家超市用员工月薪8000、40天带薪假的运营模式,在零售荒漠里种出了共产主义经济学的试验田。

资本市场的猎杀从来精准

就像19世纪曼彻斯特的工场主会砸碎珍妮纺纱机,今天的网络打手正用流量铁锤猛砸这家中国超市。但胖东来的财报数据却写满反讽:单店年销44亿的奇迹,相当于每平方米货架要创造7.2万元的GDP;茶叶销售6亿的背后,是员工用"不开心假"调节出的服务温度;30元以上药品利润率不超10%的承诺,恰似《资本论》里"消灭暴利"的现代注解。

这种经济模式的颠覆性

当西方用"去风险化"围堵中国制造时,胖东来证明了14亿人的内需市场不需要华尔街式的刺激方案,月薪8000的收银员自然会在周末买走新款扫地机器人,享受双休的理货员才有时间带孩子去迪士尼。这种劳动-消费的良性循环,恰似《21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蒂构想的"参与式社会主义"。

这场围剿与反围剿的商业暗战

胖东来的防弹衣是用真金白银编织的,169亿年销售额背后,是顾客用脚投票的民主经济;周六闭店的任性规定,反而催生了周边商圈的夜间经济繁荣。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1921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时,工人们大概想不到百年后会有企业把八小时工作制写进员工手册。今天的商战启示录告诉我们,当企业开始计算员工的幸福指数而非剩余价值率时,共产主义的萌芽就能在超市货架上开花。

这场始于微博骂战的商业博弈,终将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化之战,毕竟,能让京津消费者坐高铁来买菜的经济模式,或许才是破解生产过剩-消费不足魔咒的东方密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