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孩被母亲“虐待”10年后,终于反击:失眠的日子,我受够了

16岁女孩被母亲“虐待”10年后,终于反击:失眠、呕吐、暴瘦的日子,我受够了……


前两天,看了电影《中央舞台:踮起脚尖》。影片讲述的是一群女孩,勇敢追求梦想的故事。

其中莫林和她妈妈的故事,给我的感触最深。

莫林有着一双非常适合跳舞的腿,妈妈为了不浪费她这么好的先天条件,给她安排了芭蕾舞这条路。

莫林7岁开始练芭蕾,9岁被送入舞蹈学院,在16岁之前,莫林一直在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

为了掌握莫林的训练情况,妈妈每天都会来学校和她一起吃午饭。趁着午饭时间,妈妈会询问莫林的训练、竞争对手以及搭档的情况。

一次,莫林想给妈妈讲个笑话,但妈妈却粗暴地打断她:“我在跟你谈重要的事情。”

莫林回答说:“妈妈,我只是想跟你分享一个笑话。”

但妈妈说:“可我只想和你讨论你的将来。”

最终,莫林闭上了嘴。

妈妈对莫林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她能顺利考入美国芭蕾舞剧院世界公认的一流古典芭蕾舞团之一

但实际上,莫林并不喜欢跳舞。她只想上普通的大学,想正常的吃东西,不想刻意保持身材;想像同龄人一样交很多很多朋友。

挣扎许久,莫林终于鼓起勇气向妈妈坦白。但妈妈却冷漠地告诉她,无论如何都必须跳芭蕾。

面对母亲的强势,莫林很痛苦,她决定向母亲反抗。

于是在一场最重要的考试中,她临阵退场,把主演的位置让给了真心热爱芭蕾的室友。

看到上场的不是莫林,妈妈崩溃了,她质问莫林为什么。

莫林说:“我说了我不想当芭蕾舞演员。”

妈妈有些失控道:“不,你想,你想,你一直都想!这是你的梦想!莫林,不要抛弃你的梦想!

莫林感到无奈又悲哀:“妈妈,那是你的梦想,你为什么可以完全不在乎我的感受?”

妈妈像没听到一样:“莫林,不要放弃芭蕾,否则你会像我一样后悔的。”

看着完全听不进自己话的妈妈,莫林心灰意冷地跑开了 。

有一瞬间,我有点心疼这位妈妈。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不经意将自己的意愿与期待加诸到孩子身上。但我们并不自知,爱已经变成了控制。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如果不能正视自己,那么最终可能会收获一份分崩离析的亲子关系。

之前在网上看到话题“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是种怎样的体验”下面有这样一个回答。

(以下为网友@苏林深自述)

我回到杭州老家的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很寻常的小事。但这件小事却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我正在工作,妈妈破门而入,然后疯了一般开始翻我的垃圾桶。并对我垃圾桶内的物品进行逐一点评:这个该扔、这个不该扔、这个压根就不该买,这个写的什么?

之前,她的这些做法,我也很生气,但一直都忍着没发作。但那天不知怎么的,我突然就爆发了。


我对她吼了起来:“你有完没完!”

看到我的反应,她比我更激动。最终我实在忍无可忍,准备收拾东西走人。

看着我收拾东西,她突然大哭起来,骂我白眼狼,说管不了我了。

瞬间,从小到大那些窒息感,一下子涌入脑中。

小学,我想当班干部,她认为当班干部事多不好,用各种恶毒的话把我骂哭。

高中,我喜欢写文章,她觉得不务正业,为此没少对我进行人身攻击。

进入社会,我因为能独立写稿赚钱,便辞去了工作。我的朋友都鼓励我,只有我妈让我赶紧滚去打工,别整那些有的没的。

......

网友@苏林深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一段关于亲子关系的论述:


家庭成员之间的一切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引起的。


非常不幸的是,通常情况下,往往是过于担忧的父母,总爱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真的为孩子好,而是为自己的面子、虚荣心和支配欲。


像这位网友的母亲,就是典型的对孩子课题过度干涉的控制型家长。


而控制型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弹簧一样,控制和反控制相互作用。


小时候,孩子或许无力和父母抗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长期被操控的压抑,会在日积月累后,以极端的方式爆发。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家长的总少不了操心。

但如果没把握好度,就容易越界,而没有界限的爱,终将走向伤害。

心理学家雷明先生曾经在节目上说过,过分控制孩子,大概有三种结果:


1、 这个孩子被你压制了,服从了你的控制,然后这个孩子会变得窝窝囊囊,毫无主见。

2、 这个孩子随着青春期和叛逆期,他开始跟你对抗,对抗到最后,你发现你约束不住他了。

3、这个孩子知道你想控制他,既不想失控,也不想服从,于是变成了两面派,当着你一面,背着你一面。

我想,这三个结果,没有哪一个是父母希望看到的。所以,不妨做一个“教练型家长”吧。

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可以说是“教练型家长”的模范了。

在谷爱凌的纪录片当中,妈妈谷燕表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想过逼迫谷爱玲做到什么。

谷爱凌热爱滑雪。谷燕虽然很害怕女儿受伤,甚至都不敢看谷爱凌的训练现场,但她从来没有以爱之名阻止过女儿。

甚至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训练,还会每周亲自开8小时车,带着她去更专业的滑雪场,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但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了孩子最大的支持,而且没有把这种付出,当成干涉孩子的筹码。

这次冬奥会比赛中,谷爱凌和当时排名第一的法国选手成绩相差不小。

和谷爱凌通话时,谷燕综合多方因素考虑,给女儿提供了最保险的选择:先争取银牌。

但谷爱凌回复说“不要”。谷燕便非常自然地说:“Ok,这是你的比赛,好好享受。”

我想,这就是谷燕在亲子关系中的成功之处,给孩子提供建议,但绝不强求孩子这么做。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己为选择负责,自己也坦然接受结果。

有句话说,教练的成功不在于让选手拿到多么好的比赛名次,而是让选手懂得享受比赛的过程。

其实在孩子教育中,也是同理。家庭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让孩子人生中收获多少荣誉,而是让ta懂得享受人生。

如何做一个教练型家长呢?试试做到以下几点吧:

1、明确定位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收获精彩,而不是代替他们上场。

2、聆听需求

聆听不光光是听,最重要的是要听出孩子的需求。


心理学家卢森堡分享过他亲子关系中的一段经历。

有一天他的女儿照镜子说了句:“我丑得像一只猪。”卢森堡忍不住回应了一句:“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本以为可以增加女儿对自己容貌的自信,谁料到女儿听后却非常不高兴。

事后,卢森堡回想这件事,发觉自己当时的那句话并不合时宜,这个安慰不仅没有倾听到女儿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而且更像是否定了女儿的感受。

所以倾听,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站在大人自己的角度,一厢情愿的满足孩子。

3、尊重孩子

给与孩子信任和尊重,允许他们做自己。这样孩子就会发展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人生目标做出行为时,他们也会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4、欣赏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如何欣赏孩子,欣赏他们平时的一些行为。若是孩子问你对于他做这件事情怎么看,应当以欣赏的口吻客观地评价,有不当的地方也请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不要打压、贬低和否定孩子。

5、以身作则

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做给孩子看,孩子自然会跟随你变优秀。

最后想说,作为家长,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支持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为孩子设定人生模板。点个赞,共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