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定都在哪?王稼祥提出意见,毛主席立即拍板同意
1949年,北平改名北京,最终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不曾断绝,中国的古都数不胜数,西安、南京、河南......无一不是历史悠久,是历朝历代的权力中心。单拎出来哪一个,都够格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为什么北平能够从这些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首都北京呢?主席会选择北平,其背后是有高人指点,这才让主席坚定了北平作为首都的选择。
首都这个词从古至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古代称之为都城、京城,是一个王朝和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和经济中心。近代和现代以来,民族国家概念的诞生,又让首都一词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首都被赋予了国家主权的象征意义,比如我们提到华盛顿,就知道说的是美国,提到伦敦就知道说的是英国,提到北京,就知道是中国。
因此,首都的确定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冉冉升起的新中国政权来说,首都关乎着国家日后的政治发展,首都确定代表了一个政权能够稳定并且长期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解放战争的后期,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开始筹备新中国的成立事宜,新中国的首都选择牵动着党中央领导人的心。

中国古都太多,毛主席难以抉择
自清朝末期、近代以来,中国积弱积贫,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没有声音,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看着地图上被圈出的多个城市,毛主席也体验了一把富人家的烦恼,这么多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意味,该如何选择呢?
西安,也称长安,十三朝古都,大唐盛世由此开启,盛世大唐,万邦来贺。西安的每条街道都有历史的气息,这里诞生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与盛世传奇。
洛阳,洛阳的历史有4000余年,十三朝古都,且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交汇于洛阳境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洛阳盛名满天下。
南京,又称金陵城,一座南京城,半个近代史,史学家将它称为汉民族复兴之地。孙中山先生对南京的未来十分看好,将南京设立为中华民国政的首都。
除去这三个城市,中国还有很多古城,无一不是灵气汇聚之地,出尽英雄豪杰,这些城市,无论哪个作为新中国首都,似乎都是不错的选择。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领袖,拥有长远的目光,他清楚新中国的发展,绝对不能成为下一个闭关锁国的清朝,新中国必须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首都的选择,不能只考虑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加要考虑是否具备先进性和国际性以及强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有助于稳定新中国的新生政权。
从这几个方面考量的话,西安等历史悠久的古城就不一定是最适合的选择了。事实上,毛主席从一开始也没有想要选择这些古城,他最青睐的两个城市分别是北平和哈尔滨。
毛主席对北平的青睐早有铺垫,在1948年9月8日,毛主席在西柏坡召开九月会议,九月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负责在山西作战的徐向前谈过话,毛泽东表示:“看来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要打。”北平不要打,毛主席想要保留完整的北平,方便日后做新中国的首都。
主席对北平的青睐有迹可循,其实除了北平,主席还对哈尔滨十分喜爱。我们经常说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那么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工业和商业化城市的哈尔滨,就是共和国的掌上明珠。

主席看重哈尔滨,设立特别市
首先从哈尔滨的地理位置来看,哈尔滨位于东北,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哈尔比那都是绝对的东北中心,与苏联离得很近,距离海岸线很近,适合发展贸易,且当时的哈尔滨最早的一批工业城市,工业基础完善,东北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抗日战争最后的阶段,东北抗日联军赶走了盘踞东北多年的日军,哈尔滨这个与祖国分裂多年的孩子,也再度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之中。相较于北平,毛泽东对哈尔滨更有感情,哈尔滨是我军在东北解放的第一座大型城市,也是我军全权掌控的首批工业城市,更为东北解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于哈尔滨都十分的重视,这一点从当时中央对哈尔滨的规划就能看出:
1946年,设立哈尔滨为哈尔滨特别市,由东北政委会直接管辖。

1948年,中共中央提出召开新政协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事宜。首都未确立的情况下,新政协举办的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毛主席提议在哈尔滨举行这次的政协会议。中央领导人确实有过将哈尔滨设立为新中国首都的想法,最起码哈尔滨也是备选之一。
然而最终新政协会议选择在北平举行,人们没有猜错,新政协会议的地点确实是首都,那么为什么新政协会议地点会从哈尔滨变成北平呢?
毛主席当时选择在哈尔滨举办新政协会议,除了重视哈尔滨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召开新政协会议的时间是1948年4月底,处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爆发前夕,国民党与我党还是分庭而治,各占据中国大半领土,蒋介石坐镇南京,拥百万大军,华北区域掌控在国民党手中。
解放战争尚在白热化阶段,为保障与会者人身安全,确保会议顺利举行,主席选择了哈尔滨。虽说毛主席坚定认为我党会取得最终胜利,且对于战争走向判断的十分精准,但也无法确认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时间,毕竟国民党麾下拥有百万雄兵,背后还有美国的支持,想彻底打败国民党,还需耗费很多时日,九月会议之上,毛主席对于推翻国民党统治用的措辞,还是“保守估计五年左右时间”。

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时间,毛泽东就已经中断言:“现在看来,只需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毛主席决定解放东北和华北,如果战事白热化,就按照原定计划,在哈尔滨召开新政协会议,战事顺利就可转入北平召开会议。
王稼祥一语定乾坤,主席选择北平作为首都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之后,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然十分明朗,因此毛泽东心中的天平就偏向了北平,之上毛主席十分清楚这次会议的选址与新中国首都的选择挂钩,事关重大,毛主席也有些纠结该如何选择,是北平?还是哈尔滨?
此时一个男人的出现,坚定了毛主席选择北平作为首都的决心。1949年1月,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前来看望主席。王稼祥是毛主席的好友,在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转折点上,王稼祥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毛主席这边,在遵义会议上,毫不犹豫的把票投给了毛主席,同毛主席和周总理组建成了新的三人小组。

毛主席后来多次夸赞王稼祥,称他投的那一票,是关键的一票。更关键的是,王稼祥不仅与毛主席情谊深厚,同时他是一名专业的城建建设和管理专家,曾在莫斯科留学,走遍了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对建筑十分熟悉。
他的到来,让毛泽东十分开心,正愁着不知道怎么选择新中国首都,这不,专业人士来了,专业对口。毛主席与王稼祥交谈中,毛主席询问:
“我们很快要取得全国的胜利了,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在何处?历朝历代首都不是西安,就是开封、南京、北平。中央虽有考虑,但还没有最后的答案。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适?”
专业出身的王稼祥对于定都早有考虑,他先是对毛主席提到的几个古都表示否定,紧接着表达了为什么不选这些古都。
王稼祥认为,南京是现在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都很不错,孙中山先生对南京也推崇备至。但翻开史书,南京建设的政府都是短命的,虽然我们不相信这种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南京距离东南沿海太近。

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当前国内国外局势都很复杂多变,国外,美国一心想要扼杀新中国的新政权,美国海军早早就部署在东南沿海一带,蒋介石即便败北,也势必会对南京卷土重来。出于安全考虑,最好不选南京。
西安,秦汉隋唐时代已经过去,西安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都已经不再是早先的样子,且西安太偏西边了,也不太适合作为首都。
毛主席犹豫的哈尔滨,王稼祥认为虽然优势很大,但哈尔滨位于关外,和关内距离很远,首都选在此地的话,未免有些游离在全国之外,对于治理城市可能存在不便。更何况哈尔滨的冬天实在太冷了,太过寒冷的地方也不利于干部们工作的展开。
除此以外,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王稼祥也认为不适宜,这些古都的经济都比较落后,且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更关键的是,黄河水患是个大问题,因此新首都不能定在这里。

听完王稼祥的论述,毛主席心中一动,笑着询问他“那依你之见,哪里定都最合适呢?”王稼祥直指北平。
在地理位置上和政治方面,北平是扼守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在今日中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且,北平邻近苏联和蒙古,苏联与我国交好,首都没有战争的隐患,一旦真的发生战争,外蒙古还能作为一个缓冲地带。
经济上,北平位于沿海区域,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北平距离渤海比较近,但渤海属于内海,周围有两个半岛拱卫,战略安全度很高,有助于拉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北平也是古都之一,是明清两代的帝都,明清两代是距离现在最近的朝代,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
不得不说,王稼祥的话说到了毛主席的心里,他对王稼祥的评价更高了。毛主席的想法是从大局和长远考虑,新中国尚未成立,美国与国民党联手,意图抹杀新中国的新政权。国际形势十分不利,因此毛主席想要定都北平,背靠老大哥苏联,以此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为什么不选择南京,尤其是北京雾霾日渐严重的今天,很多人都觉得南京作为首都,空气和居住环境都会更好一些。当时王稼祥等人不愿意选择南京,对南京存在很大的顾虑,是因为蒋介石所带领的国民党与其背后的美国捣乱。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解放战争结束,蒋介石败逃台湾,日日想着打回大陆,联合美国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兴风作浪。甚至在开国大典时,蒋介石还想出动战机轰炸北京,影响我国的主权,但是因为他们的战机,并不能支撑往返北京的路程,这才咬牙切齿的罢休。
如果首都定在南京的话,是没有北京的平稳的,而新的政权诞生初期,最需要的就是平稳和巩固。王稼祥建议毛主席建都北京,确实是高人,他是综合考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某种层面上,北京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

更何况,毛主席还有另一层考虑,他对王稼祥说:“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这也就有了毛主席坚持和平解放北平的决心,北平需要保存完整。
1949年3月5日,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正式提出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对于定都北平,与会者皆无异议,但大家认为需要改一个字,最终改北平为北京,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如期于北京举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宣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进入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