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中国足球青训,改变中国足球的未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中国足球目前的现状,已是全面落后日本、韩国。其实这个对于关注中国足球的朋友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当今日本的青训双轨制已经在世界上都属于顶级水平。在初中毕业之后,学生会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个就是表现出色的小球员会进入到像鹿岛鹿角、大阪樱花、神户胜利船这样的J联赛俱乐部青训营进行职业化训练,而没有进入俱乐部青训营的其他小球员,他们大多都进入到了高中,而这些高中也有不少是足球强校,他们的目标就是一年一度的全国高中生足球联赛。像青森山田、前桥育英这样的高中足球强校的球员往往会再一次受到俱乐部的挑选。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本田圭佑等国脚就是在高中足球联赛中扬名立万。而在高中还没有进入到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球员还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参加过高中足球联赛就是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像后来效力过国际米兰长友佑都就是上了明智大学之后才被发掘出来。

即便是未来无法成为职业球员,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依然有不少企业会看重足球履历。所以,在日本踢球根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不仅如此,越南等东南亚球队的青训也明显超过了中国。在U23亚洲杯上,越南青年军收获了亚军,震惊了亚洲足坛。而在雅加达亚运会上,越南U23杀入4强。而中国U23,则在小组出线之后就被沙特U21淘汰出局。其实越南更多的是厚积薄发,而不是一夜崛起。从2012年开始,越南足球已经有6个年龄段的全国联赛,并且越南足协也强制规定参加越南超级联赛的队伍必须组建球队参加各级别全国青少年联赛,这一大胆的决定,中国足协从去年才开始实施。克劳琛就曾经说过:“青训是一个国家足球的基础,所以我希望金钱不能只投入到职业球队中,还要用高额的薪资去留住青少年足球教练,不能让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因为钱的问题,投身到职业球队去,这会是中国足球很大的损失。”

正所谓,青训是足球发展的基石。但是从进入职业化联赛以来,中国足球的青训却逐年下滑。如果说举国体制下的体工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的话,那么中国还会有多少个张引呢?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金元足球的泡沫之下,很少有俱乐部能够专心地将精力放在青训工作上。尤其是在上个赛季的中超冠军江苏苏宁解散之后,江苏苏宁的青训体系也由此陷入到了停滞阶段。其实,对于中国足球的青训工作,中央财政一直大力度进行扶持。根据《2017年中国青少年足球报告》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多达6.48亿元的校园足球扶持资金。而投入校园足球的财政、体彩和社会资金等也累计达到了196.03亿元。但是,这笔钱有多少能够用在实处?在这种混乱的青训体系之下进行投入是否真的有效?其实从客观来说,钱对于足球来说并不是万能的。如何去经营青训,如何来利用青训创造效益,才是更需要考虑的。

其次,中国足球青训之下的球员基数已经是逐年下滑。1989年,中国足协当时组建了《中国少年儿童足球训练与竞赛体制改革的研究》课题组,并且聘请安铁山对全国24个足球重点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详细调查。但是,调研结果让安铁山大吃一惊:到1990年底,全中国常年踢球的7到16岁孩子仅仅只有1万多人。而其中,被誉为“足球城”的大连最多只有2000人,这就是中国足球的基础。而随着甲A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也成了中国足球最后的春天,从2004年开始,问题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当我们愤怒的呐喊,抱怨中国足球青训缺失的时候,你们何曾想过,其实从1990年开始,中国足球就已经走向滑坡。
从中国足球青训的根源来说,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漏洞。

首先,是在青训教练,高水平的青训教练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青训人才。
在英国,所有青训教练都是踢过职业联赛的球员,不乏有英超名将。而在皇家马德里,带领皇马青年队的则是“指环王”劳尔,这种配置下的青训难道还出不了人才吗?所以,中国足协的当务之急,必须要狠抓青年教练的培养,像沈祥福去做深圳的青训总监就不是一个好方案。虽然沈指导曾经带过国青队,但是实际上他的业务水平和个性上都有着明显的缺陷。难怪有位在中、日、韩三国都呆过的外国球迷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论学习,日本教练最认真,韩国教练其次,中国教练最不认真也最不谦虚的。”从这里能够看出,让土帅执教青年队,在青训体系下工作是没有未来的,要是想从根本上培养青训的根基,还是需要有经验的洋帅来带领,像德国教头克劳琛就是最好的例子,只不过当时的中国足协根本没有耐心。

其次,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足球的青训问题,必须在各国字号队伍的主教练上,统一使用高水平的外籍教练,而不是使用本土教练。
原因很简单,如果想要追赶这些足球强国,那么就必须先学习他们。现在的中国足球风格早已经是一个伪命题了,学巴西、学西班牙、学匈牙利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能够一以贯之,就像日本那样。而且,我们聘请外教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年轻才俊,更是要学习这些欧洲发达国家的联赛、俱乐部运营、教练的培养,让中国足球最终能够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其实,按照我的观点来看,聘请德国籍教练是非常不错的,德国人办事严谨扎实的作风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到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像克劳琛在当时的反响就是非常不错的。

不仅如此,中国足球也完全可以参照特鲁西埃在日本的青训模式,负责国奥国青的统战工作。而施蒂利克在韩国建立了青训体系。而米卢和里皮呢?选教练还是要克劳琛和施蒂利克那样的,他们会真心帮助中国足球。像崔康熙、李章洙的作用并不明显,他们都喜欢用老将,当年李章洙来到青岛中能都是引进了一批30多岁的老将。曲波、高明号称超白金一代都踢不上球,青岛也是从那时开始走向滑落。而在现在的上海申花,我认为崔康熙的目的就是要毁掉这批年轻球员,因为这是他们将来的竞争对手,他是不会真心为了中国足球好的,而且他们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中国足球的。

最后,青训切不可急于求成,在找到适合的青训外教之后,我们还要寻找一位足球顾问或者总监,这同样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单单依靠外籍教练,是没有能力去构建如此庞大的青训体系的。所以,这就需要足球顾问或总监来对此进行统筹安排。作为一名领头人,不仅仅要与各位外籍教练能够协同合作,而且还要熟悉中国足球的国情。一个无法形成沟通的青训总监不是好总监,而了解就是沟通的第一步。其实,中国人在足球方面有些急于求成。发展足球并不是像“基建狂魔”一样十天干出个大项目,足球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不能有一丝差错的运动。如果任何一个青训环节缺失,都可能导致最终满盘皆输。作为中国的邻居,日本就曾未雨绸缪做出了百年规划。虽然未来的路必将经历很多的坎坷,但是只要这条路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相信:坚持会有回报。

对于在国字号球队聘请外籍教练这一项,中国足协必须要密切进行配合,防止再次产生克劳琛的悲剧。
如果中国足协从一开始就想要成绩,而不是为球员们的未来考虑,那么这注定是失败的青训,是本末倒置的。中国足协不能够“大权在握”,而是要选择更多的放权,并且尊重教练和球员们的意见。可能在三年的时间内,中国足协在成绩上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也要在其他方面进行约束。而且我们的外籍青训教练要参与到对中国教练员的培训当中,特别是基层的。因为只有了解,熟悉中国的足球国情才能对症下药,更好的发展青训体系。因为现在的中国无论是从体制还是从球迷们的思想意识上,都与日本、韩国有着不小的差距。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所在,所以了解基层,了解足球基础才是最为根本的。

其次,要利用这些外籍教练在本国的人脉,促成中国球员留洋,这点特别要对青年级别的教练进行考核,留洋不是简单的签约,而且要根据球员的表现和比赛场次来定。这可以说是一盘大棋,实际目的就是让中国足球和欧洲同轨道进行。接受最好的欧洲足球教育。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外籍教练也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聘请外籍教练毕竟不是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最终目的,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中国教练留洋,到国外多学习多取经。其实,中国足球早期的崛起也是因为当时和匈牙利的外交关系不错,而当时作为欧洲足球强国,匈牙利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将中国的一些球员和教练带到匈牙利进行学习,比如“辽小虎”之父张引就是受到了他之前的匈牙利教练的影响。

许多球迷都在诟病张引的训练方式落后,但是能够培养出来李铁、曲圣卿、张玉宁、李金羽、肖战波这一众国脚的教练又能够有几个呢?况且,当时张引只不过学了匈牙利足球的一些皮毛罢了,却最终能够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积极推进本都教练的培养,并不是盲目的完全依靠洋帅,而是通过洋帅带动土帅,最终能够完成不断促进,不断进步的双赢局面。前面说到的这三种情况必须和外教的工资考核挂钩,不能再出现卡马乔这种情况。中国足球需要更多的克劳琛,需要更多的霍顿,而不是更多的卡马乔,更多的杜伊,更多的福拉多,更多的里皮。
必须坚持请进来和送出去,尽最大的可能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教练员和讲师。这里必须发挥足协的调节作用,让更多愿意学习、愿意进步的教练有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除了请的国字号外教来授课以外,我们应当建立自己的教练培训学校,请专门的外籍讲师来授课。然后就是制定我们的教练员准入资格标准,建议要高于亚足联标准,但不要在语言上太多太多的要求。首先要让外籍教练讲师来授课。让外籍教练覆盖每一个学校或者课堂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鼓励进行教练班的培训,放宽优惠政策。但是在这一方面也要严加控制,无论是在考试还是硬件方面,都必须要宽进严出。这也是我们培养自己的讲师的重要基础,如果想触及到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就必须要打好根基。还有一方面因素,就是要规范我们的各级联赛,在各级联赛中规定u19以下的出场时间和规则,以及青年球员选拔机制。

比赛是青少年球员成长的重要因素,必须建立完善的各级青少年联赛。
引进和培养优秀的青少年教练员可以培养和挖掘更多优秀的青少年球员,而比赛是青少年球员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各级青少年联赛,才能提高球员的竞技水平,检验训练成果,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为各级球队培养更多的优秀球员。同时各俱乐部必须真正建立各级替补球队,也就是说构建多个年龄阶段的梯队,就像英超联赛一样,有青年队的联赛,有不同年龄阶段的联赛,这样有层次的青训体系。而且球队的梯队不能和一线队分离,而且要定期和一队进行比赛,还可以安排不同梯队和一线队的一起训练时间,让一线队的水平影响到梯队的水平。
而从一线队与梯队之间的比赛中,可以让外籍教练更好的发现之前没有被发现的中国球员,由此可以作为一队的补充,达到不断造血、不断输血的目的,由此可以促进俱乐部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提高,所以一支球队的教练选择一定要慎重,人品放第一位,第二就是愿意学习,比如殷铁生、吴金贵这样的教练,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之中提高。此前吴金贵曾经带领上海申花赢得了甲A联赛的冠军奖杯,如今还能够带领青岛队完成保级大业。而殷铁生的脚步遍布青岛队、长春亚泰、山东鲁能等多支球队,现在也是在负责青训营的工作。

各级统一运行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青训是一种非常系统的运作,各级教练分层负责,各司其职可以避免产生权力的纠纷和分化,中国足球这种教训其实从很早以前就有了。国家队主教练想要人,青年队不想放人,最终导致球员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如果发现教练伤害球员必须严肃处理,像贾秀全、沈祥福就不适合再带队了。还有一点就是各国字号外教的选择不要看年龄,只要身体健康、一定要有资历、看执教经验和技战术水平,这对于中国足球限制了他的下限,因为此前有太多教练在工作岗位上是处于浑水摸鱼的状态,是足球圈里的毒瘤,通过自己的关系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中国足球现在必须杜绝的,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国足球青训体系更加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

写在最后:
其实中国足球并不缺乏培养足球的土壤,而是缺乏用心经营的人,我们之前的举动实在是太过于浮躁,太过急于求成,最终导致满盘皆输。建议还是先从德国开始学习。再一个就是要向日本学习,多了解日本足球的动向。因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中国风格,但是在足球方面,我们其实根本没有自己的足球文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改变。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足球领导者,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来改变现状,最终改变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彻彻底底拯救中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