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萨拉是什么,印度和我有关系吗?

一. 玛萨拉是什么


公众号“随水文存”以写印度为主题,主人随水是个有趣的作者。关注他的公号后,我学习到了不少关于印度的知识。去年我和他在网上联系上,私下里有了一些有意思的交流。同为海外党,对“吃”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几周前他发过一篇《“克什米尔羊肉”食谱解密》的文章,同为羊肉爱好者,我很有兴趣照他的菜谱复制一份。


在随水的秘方里,做好这道菜的关键在两味调料:玛萨拉和姜黄粉。姜黄粉我熟悉,家里也有;玛萨拉是第一次听说,名字就带着异域的味道。好在这是个任何东西“只许你不知道,不会你找不到”的时代,我都等不及到万能亚马逊上去找,在家附近的超市里不大的印度食品货架上就买到了。


做出来的菜味道很不错,我向随水汇报战果。他有点挑剔:你是严格按照配方来做的?


我说差不多,羊肉、西红柿、洋葱的用量按配方里的比例来的,主要的调料姜黄粉差别应该不大,关键的玛萨拉买到了一种糊状的产品。


左图:糊状玛萨拉

右图:粉状玛萨拉


果然被随水看出了破绽:在印度玛萨拉都是粉状的,糊状的闻所未闻啊,是不是美国的特产?


啊?我瞬间联想到的,是风靡全美各地中餐馆的招牌名菜“左宗棠鸡(左公鸡)”和饭后的“幸运饼干(签语饼)”。这两样在美国几乎是中餐代表的东东,在我中华大地上可是无处觅踪的。原来印度餐也有这种事?


上:左公鸡

下:签语饼


随水是个重视细节的人,解释道:印度有无数种玛萨拉,差别很大,你得找一种叫肉玛萨拉的料。


好吧,我尊重专家的意见,会再去试试。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好奇:这不就是印度菜的咖喱味吗?为啥叫玛萨拉?这个玛萨拉到底是啥?都什么成份?


我搜索了一下“Masala",最前面跳出来的居然是几家餐馆,看到地址我一拍脑袋:自己真是迟钝!


我喜欢尝试各地的美食,印度菜最常见的形态,是一团观感欠佳的糊状物;但味道上我很喜欢,所以常常会光顾本地的印度餐馆。我搜索"Masala"跳出来的前三家餐馆,名字里都带着这个词,我都去过不止一次。特别第三家”Masala Art",还有一段很愉快的经历。


这家餐馆在我上班地附近,中午我常会去那吃饭,和餐厅老板和一个服务员小哥很熟。有一次我带孩子去,老板和小哥很喜欢孩子,把两个小朋友逗得很开心,孩子也特别喜欢小哥给他们推荐的一种甜得发齁的印度甜点。结账时老板说只收一个大人的钱,孩子免费。


这是一家自助餐,美国餐馆通常的做法是6岁以下的儿童免费,7到10几岁的孩子半价。当时我的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9岁多个子很高了。这无疑是老板的善意,我有些过意不去,把两个儿童的餐费当作小费付了。打那之后,我和孩子更喜欢去这家餐馆了:食物是一方面,那位老板和服务员小哥的和善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家如此熟识的餐馆,我居然没记住人家的名字,“玛萨拉艺术”,从来没产生过问一问他们馆名里的“玛萨拉”是什么意思的念头。以至于看到随水的菜谱时,觉得是头一回听到这个词。我自己感觉到有点囧,这实际上反映出来,我对印度文化很疏远。


对了,“玛萨拉”是用各种香料(如胡椒、茴香、丁香、桂皮、香叶、肉豆蔻、香豆蔻、绿豆蔻、孜然、香菜籽等等)调制出来的粉末状混合香料。玛萨拉是印度菜的底味,其重要程度远胜过中餐里的酱油。而我们更熟悉的“咖喱”,是玛萨拉的一种。


玛萨拉


二. 我对印度的了解有多少?


“囧”过之后,我给自己找了个理由:这种源于“不了解”或者“没兴趣”而产生的陌生感,也许是个常态。遍布美国的中餐馆,名字里有“湖南”的不少。就如我会去印度餐馆吃饭却不识“玛萨拉”一样,又有多少去中餐馆吃饭的老外,会知道“湖南”是个地方,是道拿手菜还是个手艺一流的大厨?


跟着随水的文章,我读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加深了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理解。他娶了一位印度姑娘,太太和他回上海时,“吃到的各种中国美食,生煎、小笼、馄饨、饺子、鲜肉烧麦、鲜肉汤圆……她觉得这些东西就是面皮加肉馅儿,吃起来都一样,就是Dumpling。而印度之外的世界人民眼中的咖喱大抵也是如此——黄褐色的糊状菜肴,吃起来也都没什么太大区别,一言以蔽之就是咖喱。”

随水给我秀了一张不同咖喱的照片:谁要分得清那才是见鬼了?


印度咖喱

有趣吧?


印度对很多人来说是个看着熟悉但实际上陌生的国家。不少人对印度,可能除了“咖喱”,也说不出多少别的东西来。


前几年唱歌选秀节目火爆的时候,我在央视的节目里看到过一位中印混血的女歌手。身份挺特别,主持人在介绍她的背景时,想多讲几句印度,我听到的是:印度啊,咖喱好好吃……


我略有失望,虽说我对印度知道的也不多,但是一个著名主持人,关于印度,知道的东西似乎应该要比咖喱多那么一点点。


去年开始,我对印度的兴趣增加了不少,我给自己提了些问题,主动去找一些文章和书来看。


印度的民族,如北方的印度斯坦族,南方的泰米尔纳德人,东部的孟加拉人,西边的古吉拉特人,马拉地人等等,各自是怎样的历史和现实存在?民族关系又是怎样通过印度教被整合成一体的?


中国的南疆和西藏与印度的地缘关系,边界争端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的?


印度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拉达克人、东北部的那加人、加罗人,他们和他们的宗教,在印度文化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地位?


……


印度,印度,这些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学习中……


三. 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这句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名言: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但这个“和我有关”的程度,是有差别的。


2008年5月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时,我的感觉是挨了当头一棒。追踪新闻的同时,我马上和两位好朋友联系,他们有家人在灾区,我希望听到他们平安的消息。


2014年3月昆明火车站遭遇恐怖袭击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那里生活着我的家人和更多的朋友。其中更多的细节,让我觉得自己和这个惨剧的距离很近。因为我从新闻中看到,现场的受害者和警察们,说着和我一样的方言。


而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和我“弱相关”的地方发生灾难,南美的,非洲的,中东的,我的反应呢,可能就是眉头一皱:哎呀,怎么发生了不幸?


所以,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最深入的方式,是通过具体的人。


印度是留学生输出的大国,在美国的学生数量很多。从上学到工作,我都遇到过很多的印度同学和同事。


20年前我刚到美国上学时,那时的气氛要比现在宽松,和同学间能开些口无遮拦的玩笑。我们同一个学习小组的一位印度同学A很活跃,大家也会拿他开涮。有一次,一个美国同学N发邮件时说A:you guys don't take showers.(你(们)丫不洗澡……)


A急了,回复所有人,特别点了我的名:my friend,please support me……(我的朋友,请支持我)


我回复:Absolutely, I am with you.(当然,我站在你这边!)


这玩笑有点过分,但又不算完全过分。因为大家都受得起,还可以嘻嘻哈哈地,找个狠话反损回去,反而会有一种哥们儿间的亲热感。


这种玩笑估计现在是不能开了,二十年间,我不知道这是美国的进步,还是退步。


那年春假,N随学校的一个参访团去了西班牙旅行,期间马德里发生了恐怖袭击。我和A在学校碰到,聊起这事,一起给N发了封问候邮件。N回来后见到我俩,反复感谢我们的问候。毕业典礼上,N的父母和姐姐来参加,他给我介绍他们,又提到在西班牙收到我们问候的事,全家人向我和A感谢。


我有些感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在美国编排印度人的段子可不少,但也就是段子。开玩笑和地域黑是两回事,不靠谱的人哪都有。印度人中,我见过夸夸其谈只会出一张嘴使奸耍滑的,但聪明能干又厚道的也不在少数。


我曾有一位同事,毕业入职一年间成了全组离不开的重要人物,又谦逊又能干。以致于他离职高就时,全组有一种“他走了我们这组怎么办?”的感觉。


他来自印度著名的IIT(印度理工学院),随水和我说的是,在印度这所学校录取率之低、入学竞争之激烈对照的不是清华北大,而是中戏北影。


另一位和我关系不错的印度同事S,有一次周一上班碰到,几个人聊起周末都干啥了。他说和朋友去出海钓鱼了,然后压低了声音:get away from nagging wife……(离老婆的唠叨远一点……)


一阵默契的笑声:周末,唠叨的家人,躲清净,这难道不是戳中了中年大叔心中某个共同的隐秘的角落?


S来自南印度,他没再说是什么地方,我也没有问,因为我不知道,他也知道我不知道。认识随水之后,我知道了他住的城市,位于南印度泰米尔那都邦的哥印拜陀。


近来印度疫情汹汹,上周我在聊天软件里和S说: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住在哥印拜陀,离你的家乡不远吧?我朋友说他那里疫情状况还好,没有其它地方吓人,你的家乡还好吗?


S给我回了长长的一段,从感谢,到问候,到他的家乡,感受得到他有点激动。他告诉我,他家在相邻的克拉拉邦,情况还好。距离随水的城市只有二百五十公里,那里面临阿拉伯海,盛产海鲜,建议随水去看看。末了和我说,这倒霉的疫情快点结束吧,回办公室上班咱约着去吃饭。


我现学现卖:Awesome! Let's go to Masala Art.(好极了,就去那家叫“玛萨拉艺术”的餐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