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写论文算抄袭吗?不少高校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使用范围

今天,你用AI了吗?你觉得用AI算抄袭吗?我们聊聊高校对AI的态度↓

在人工智能飞速进步的时代,AI已经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冲击着老师、家长和学生心中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高校, AI工具成为不少大学生完成报告、论文的“神器”。

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其中大学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写论文或作业。在采访中,一些学生坦言,在写报告或论文时,他们会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

近期,不少高校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使用的范围。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包括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论文撰写、答辩与检查、涉密内容等六个方面涉及原创性、创新性以及本科教育重点考察的内容。

天津科技大学去年发布了《关于2024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和AIGC检测的通知》,要求对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智能生成内容检测。要求学生论文中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在2025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依旧延续了这一要求。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等不少高校都在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的行为进行规范。国内多家期刊也发表了声明,对投稿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AI使用途径加以限制,如果论文主要内容是利用AI工具生成的,一经发现就要以“学术行为不端”作出严肃处理

有高校教师表示,大学里的作业、论文一般具有比较强的学术性,需要特别严谨,还要有创新,但从现在流行的几个搜索软件来看,搜集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如果是文科生做课题、写论文,必须老老实实地去查文献资料;如果是理工科学生,一切实验数据、演算过程都不能仅凭搜索软件给的答案,必须是自己探究得来的每一个结论。哪怕是一个小数点的差错,也会导致整个实验报告谬之千里。

人工智能会成为学习的“偷懒神器”吗?使用大模型生成的内容,算不算是一种抄袭行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羽表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不断提升学术能力和教学理念,同时加深对学生的关心、启发和鼓励。”

在对人工智能让人产生惰性进行思考的同时,多所高校也积极将人工智能引入专业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拥抱时代变化。2024年秋季学期,四川大学面向文史哲拔尖班大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素养”课,以讲座、实践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了解、使用AI。在交通专业引入人工智能,同济大学的“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课让学生学习到有关交通数据检测、数据处理分析、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实操技能,学生也成功设计了轻量化的路面检测设备。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教育迎来一个个性化、跨学科、‘千人千面’的终身学习时代。”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表示,教育的主体依然是人,要让人与人工智能更好地和谐共生,需要建立更加规范、更加包容并充满人性化的教育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马文博)

中国商报微信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民晚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