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关心,只会让我更讨厌你
你曾经被别人的“关心”惹怒过吗?比如:

或者,有时候,因为私事请假回家,结果一回公司,大家纷纷来问为什么请假?家里出了啥事?需不需要帮忙?……让人觉得蛮尴尬的……
再或者,有时候收到不熟的异性“连环夺命问”:“吃过早饭了吗?”“吃过午饭了吗?”“吃过晚饭了吗?”

有一说一,这种局面真的挺尴尬的,因为至少对方看起来是出于好意的,即使你觉得很讨厌、很反感,还是会不好意思生气。
为什么有的关心会让人这么讨厌?是我“不知好歹”还是对方出了问题?什么样才算是“正确的关心”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通常来说,人们对于“关心”这个词的理解都是褒义的,它是一种以“利他动机”驱使的行为,是为了提高另一个人的福祉而做出的举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关心都是真正利他的。有一种关心,在利他意识之下存在着无意识的自私动机,夹杂着自我服务的目的,叫做“防御性利他”(Sun, 2018)。生活中,防御性利他的关心行为并不少见,我们总结出了以下4种最常见的类型:

上述这些关心,本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并不是真正的关心。为了达成个人目的,这些关心者还可能还会扭曲自己的行为,变为病态的关心。因此,这种“关心”往往令人不悦,人们会觉得自己被干涉、被利用和侵犯,有时候甚至会导致一些灾难性结果(Oakley, 2013)。
所以,如果你所遭遇的是这种“假关心”,你有不满和厌恶的情绪就很正常。但是,有时候一些真正的、为了我们利益考虑的关心,也会让人觉得讨厌,这又是为什么?


很多时候,那些善意的关心之所以会让我们觉得讨厌,是因为对方关心的内容可能不太恰当。
第一种情况是,对方关心的内容,已经侵犯我们的个人边界。个人边界指的是一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安全的,别人该如何对待自己,以及越界时自己该如何应对。个人边界主要包含两方面(Whitfield, 1993):
1)身体边界:包含个人空间,以及身体接触的考量。如果一个关心我们的人,侵犯了我们的身体边界,比如ta说话的时候可能离得太近,或是对方不小心触碰到了我们身体,这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个人空间被侵犯而感到不适。
2)心理边界:包含信仰、个人想法和观念等方面。当别人对我们的关心,触及到了我们内心的“小秘密”,也就是我们不希望被外界知道的故事或想法时,我们也会感觉到一种明显的不舒服。
第二种情况是,对方在关心的内容上,持有与我们相斥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于我们自身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它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信念,决定着我们的人生目标,激励着我们去行动,同时也是每个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因此,当对方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甚至对方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可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Sinrich, 2019)。
比如,你是一个奉行“恋爱自由,不行就算了”的人,但你的朋友或亲人,可能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并基于这样的观念不断奉劝你抓紧时间,赶紧找对象。事实上,ta们没有任何恶意,也是真心希望你好,但我们仍会因为这样的劝说感到心烦。
生活中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可能还有:爱情至上 vs 事业第一;拼搏 vs 随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vs 自由恋爱,不婚也行;养儿防老 vs 就爱丁克……
但是,很多时候对方可能在关心的动机和内容上都没有踩雷,而我们依然觉得对方的关心很讨厌,这是为什么?


关心其实是一门技术活,如果选错了关心方式,不仅起不到安慰的作用,还会给人带去负面情绪,甚至伤害到对方。
常见的“错误的关心方式”有三种类型。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区分它们,我们先假设一个需要被关心的场景:不幸的珍妮花,刚刚经历了亲人离世……
错误关心一:怜悯

怜悯可能是感情投入最少的一种关心方式。它表达的是对对方遭遇的一种认知,即“我承认你目前的状况是糟糕的,我为此感到遗憾”。这种认知仅仅基于个人想象,关心者并不会代入对方,去真正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
怜悯式关心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仁慈的怜悯和轻蔑的怜悯。前者虽表达出惋惜和关怀,但仍然是出于高位者对低位者的凝视,双方不平等;后者则直接表达出蔑视,以及自身的优越感(Kimball, 2004)。
因此,不论是哪一种怜悯,都会让被关心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Ta们会认为对方不仅不了解自己,还表现出了一种居高临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骄傲感”,甚至会对对方产生“自以为是”的厌恶。
错误关心二:同情

同情的情感投入会比怜悯多一些,它是在能够客观理解另一个生命所经历痛苦的基础上,对对方的遭遇具有反应的关心(Decety & Michalska, 2010)。
同情的出发点是:“我有过类似经历,所以我理解你”。然而很多时候,这是一种“过多的自我代入”。关心者会因为相似的经历,预设对方和自己曾经的感受一模一样,然后给予安慰。但事实上,不同的人在遭遇相似经历时的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这种关心方式不仅会阻碍关心者去真正理解对方,还会让被关心的人觉得自己被忽略了,ta们可能会完全失去表达的欲望,会觉得这里似乎变成了关心者回忆和表达的舞台:“你只在乎你自己”。
错误关心三:全能慈悲

全能慈悲可能是所有关心方式中,个人情感投入最多的一种。与前两种错误的关心方式不同,拥有全能慈悲的关心者,能够感受并认同对方的处境,关切对方的状态,换句话说,ta们可以真正理解被关心者。
但是,在此基础上,ta们还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帮助对方减轻痛苦、走出困境的愿望(Lopez, 2011)。因此,ta们可能总是热忱地提供帮助,但根本没弄明白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对被关心者来说,虽然ta们会感到自己有被理解,但更会感觉自己的边界被僭越了。面对过于热忱的帮助,被关心者会觉得对方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被信任和认可,是需要被拯救的“弱者”, 反而对对方的帮助和关心产生厌恶。

共情被认为是最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的表达关心的方式,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从他人的参照系中,去理解和感受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还能够在不越界的情况下,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帮助。
对应到珍妮花的案例中,运用共情的关心者或许应该说:“我能体会你此时的难过,如果有什么需要,我随时都在呀~”
要真正做到共情其实并不容易,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1995)指出,“共情”包含了3个层次,分别是:
- 情绪共情:对对方情绪的感同身受,不仅能捕捉、识别对方的感受,也不会将这种感受过多牵扯到自己身上。
- 认知共情:从对方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去理解和看待ta正在经历的事情。
- 共情担忧:在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基础上,一种时刻准备提供帮助的状态。
只有同时包含了这三个维度的共情,才是表达关心的最佳方式。被关心者能从你的关心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Riggio & Taylor, 2000),ta们既会因为自己的苦楚被另一个人感同身受而感到不再孤独,也会因为对方给了自己足够的空间去消化和成长,而感到舒适。
所以说,下一次,当你再因为他人的关心而感到不适时,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你所体验到的不适感,一方面提醒着你去回顾和审视这段关系,也许对方并没有真诚地对待你,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对方触犯了你所坚持的价值观,或采用了不合理的关心方式。
不过,也不要急着拒绝别人的关心。你可以试着与对方沟通,进行调整,慢慢找到适合彼此的关心方式。毕竟,在今天,还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关心我们的人,已经是很珍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