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过去轻视国产战机的人好好瞧瞧:歼10是如何暴揍阵风战机的!

就在不久之前的印巴冲突当中,阵风战机在面歼10C战机时不但在近距离的空战上没有取得优势,反而被“巴铁”飞行员所驾驶的歼10c战机发射的一款空对空导弹给击落了,而且被击落的不止一架!
那么,一向宣称为集合了欧洲多国研发的四代半战机,为何被歼10C所搭载的空对空导弹击落呢?我们今天从纯军事技术的角度,详细盘点一下阵风战机搭载的“空对空”导弹和歼10c搭载的这款导弹的性能对比。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印度引进的阵风战机只是法国对印军售计划的一部分,还包含一个武器套装,然而印军的一项致命短板注定了这种引进的武器系统面临“水土不服”
2025年初夏的一场印巴空中对决,超出了很多人预期!
本月初,巴基斯坦空军驾驶歼-10C,凭借搭载的霹雳-15导弹,击落了印度引以为傲的法制阵风战机,这场被称为"四代半战机首次真刀真枪交锋"的事件,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军事圈激起层层涟漪!

这场意外战果背后,不仅涉及飞行员技术与战术决策的较量,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现代空战武器系统的真实效能差距...特别是价格不菲的阵风战机所携带的导弹系统,这些被法国媒体称呼为"制空利器"的空对空武器,其实际表现与宣传光环之间的差距,证实了其纸面战力和实际表现的矛盾...也侧面反应了我国歼10战机的体系作战能力的不俗!
法国达索航空公司打造的阵风战机,一直以"全天候、全任务"能力作为市场招牌。
这款欧洲“明星战机”,背负着欧洲军工集团的声誉与期望,其武器配置据称,是融合了欧洲军事科技的尖端成果。
然而,现实战场似乎给这些宣传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印度空军为获得这批阵风战机付出了天价成本,单机价格高达2.5亿美元,令众多军事经济学家咋舌。
这笔堪称"冤大头"的军购,除了战机本体外,还包含价值不菲的武器系统套装,然而,印度装备的阵风导弹体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法印混搭"特征,这种组合方式在后来被证明埋下了致命隐患。

欧洲军工巨头MBDA公司研制的"米卡"系列导弹,是阵风战机的标准配置,包括红外制导型与雷达制导型两个版本。
这款导弹采用了"发射后锁定"技术,理论上可在约60公里的范围内实施全向攻击,其紧凑的外形设计允许单架阵风战机一次性挂载6枚导弹,形成密集火力网。印度空军此前曾尝试将米卡导弹整合到苏-30M战斗机上,后来也成功试射,被印军视为装备兼容性的重大突破。
而被赋予厚望的"流星"导弹则更为复杂,这是由英国、法国、德国等六国联合研发的远程空对空导弹,采用了冲压发动机技术,理论射程声称超过150公里,末端冲刺阶段能够保持4马赫的速度!后来法国以"配套赠品"的名义将这款武器纳入对印军售计划,使印度阵风成为亚洲首个装备该导弹的机型,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组合却隐藏着一个致命弱点,其数据链与印度现有预警机系统存在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实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这一点是他们的软肋。
同时,印度从本世纪初就启动了"阿斯特拉"自主研发项目,野心勃勃地计划打造射程达160公里的国产导弹。

但这条自主研发之路布满荆棘,阿斯特拉米卡-1型依赖乌克兰提供的特种燃料与英国的关键芯片,实战命中率却仅有70%,远低于设计预期。
而阿斯特拉米卡-2型,虽然宣称采用了先进的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却因材料科学瓶颈迟迟无法实现量产。
25年初的对阵当中,印度不顾技术成熟度问题,强行推动这款导弹配装阵风战机,结果反而在实战中暴露出电子对抗能力的代际差距。
那么能够对阵风实施高维度压制的歼-10战机,其主力空空导弹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若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或许就能理解为何“巴铁”使用歼-10能够成功击落印度阵风战机这一震撼国际军事界的事件了!
歼10C搭载的霹雳系列导弹的研制历程艰辛,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各项性能参数早已跻身全球顶级的空射机载导弹行列!
这一次,歼-10C战机凭借霹雳-15远程导弹成功击落法制"阵
风"战斗机的战例,不仅改写了空战版图,更将我国航空武器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推向了世界舞台!我国空空导弹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彼时,空军主力依然是苏制的R-27与R-73导弹,在性能上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距。
为了缩小这一技术鸿沟,通过技术合作,引进了"怪蛇-3"近程导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逆向开发出国产霹雳-8型导弹,这款导弹配备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攻击距离达18公里,红外导引头的灵敏度显著提升,成为早期歼-10系列战机的标配武器。
在中距空空导弹领域,我们长期受制于R-77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九十年代初,启动了代号"闪电-10"的项目,目标直指美国AIM-120导弹的性能水平,其采用的主动雷达制导模式与70公里的射程,标志着中国超视距空战能力的初步建立。

R-77
然而早期型号在制导系统可靠性方面存在不足,直到2006年霹雳-12正式定型,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可大批量装备部队的中距空空导弹。
一零年之后,我国空空导弹技术进入了加速迭代的黄金期,霹雳-10的问世令人耳目一新,它采用了先进的红外成像导引技术与气动矢量控制系统,离轴发射角度高达正负90度,抗电子干扰能力远超R-73导弹,迅速跻身全球顶尖近距格斗弹行列!
紧随其后的霹雳-15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革命性地采用双脉冲推进系统与锑化铟复合红外导引头,有效射程一举突破200公里大关!其导引头能在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精确锁定目标热特征,成为击落"阵风"战机的制胜法宝。
据可靠消息透露,正在研制中的霹雳-21,其预期射程有望超越400公里大关,旨在构建"非对称打击"体系,专门针对敌方预警机与空中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霹雳系列空空导弹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巨大的性能跨越?锑化铟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成功应用是其中关键。
与传统的碲镉汞材料相比,锑化铟探测器在3-5微米中波红外波段的灵敏度提升了整整三倍,能够有效穿透沙尘与烟雾屏障锁定目标。
在最近的印巴空战实例中,即使印度战机释放了大量热诱饵,霹雳-15仍能迅速修正弹道继续追踪,正是得益于这种材料卓越的抗干扰特性。
从以上性能参数和实战效果来看,霹雳-15的远程打击能力已通过实战验证。
霹雳系列导弹的优秀性能,秘密在这几方面
凭借4000-5000万美元的单机成本与霹雳-15的“技术溢价”,歼-10CE在军工出口市场对F-16V与“阵风”形成压力,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的采购案例,证明霹雳系列导弹已从“性价比标签”转向“技术标杆”!
而且有一点大家不要忘了,随着我国对锑、铟等战略资源的管控,西方国家虽然也在加速替代材料研发,但我们则在推进“锑化铟-石墨烯异质结”探测器,进一步提升响应速度!
战术层面,歼-20与歼-10C的“高低搭配”模式,或将催生“隐身机引导+导弹饱和攻击”的新战法,重新定义空战规则!

当然,除了材料方面的关键技术性支撑之外,歼10c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该雷达的引导头可以在导弹的前端具备敏锐的识别能力,并且具备了发射后不用管的一种自动化目标摧毁能力。
这种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能够与霹雳系列的导弹形成一个数据链路的无缝衔接,其响应速度非常高效,能够在追踪敌方目标的时候实时的更新敌机的运动轨迹以及相关的飞行参数,并结合这些反馈的参数修正它的飞行轨道,使得命中率得到了指数级别的提升!
另外,霹雳导弹在末端加速阶段可以进行二次点火加速,这与传统的单脉冲发动机完全不同,这种动力模式可以使该空对空导弹在追击敌机的时候,始终保持一定的机动性和交速度,在末端突防上,阵风战机即便已经发现被锁定,但也很难摆脱这种导弹的追击...而歼10c在针对阵风战机的作战模式上,还使用了综合电子对抗系统!

或许,这一次“巴铁”使用歼10c能够击落阵风战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这种系统,覆盖了综合性的雷达探测、还有电磁掩护等各种协同作战模式,霹雳-15正是结合着这些修正后的数据,才让阵风战机甩不脱,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