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注意!宝宝误服蚊香液被送进ICU,专家称这类杀虫剂暂无解药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魏浩 通讯员 王雪燕
入夏以来,国内多地报道有儿童误服电蚊香液致使中毒,甚至未能获救的病例,让很多家长为之愕然。
然而,这种意外有时竟发生在我们身边:6月13日晚上8点,1岁多的小宝(化名)趁家长不注意,拿着床边的电蚊香液喝了一点,随后哭闹不止、口唇发绀、抽搐,一家人催吐后立即将其送往当地医院。
因为患儿呼吸困难且病情较重,医生给予气管插管,同时联系河南省儿童医院进行转院。
接到求助后,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急诊120转运团队立即前往当地,一路护送患儿平安返回医院内科监护室。
内科监护室主任苏军立即带领医护团队为患儿查体,同时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杀虫剂中毒引发的急性呼吸衰竭、重症肺炎和肺部、消化道出血等。给予洗胃、导泻、灌肠、药用碳片吸附及血液灌流等对症治疗。
苏军介绍说:“发现孩子误服后,家长为其抠嗓子催吐,哭闹时部分有害物质又吸入进气道,造成二次伤害。”经过积极救治,目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肺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症状逐渐消失。
据介绍,电蚊香液中的有毒成分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它通过干扰昆虫的神经系统,使其无法正常运作,最终导致蚊虫的麻痹和死亡。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拟除虫菊酯类中毒临床尚无特效解毒药。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急诊科主任王海军等专家,在《误服拟除虫菊酯类蚊香液47例临床诊治分析》一文中指出,该院急诊门诊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的5年内,共收治误服电蚊香液患儿52例。
“电蚊香液主要成分为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四氟苯菊酯、七氟甲醚菊酯和炔丙菊酯等,均属拟除虫菊酯类,已成为易被儿童误服的杀虫剂之一。”专家表示,急性中毒潜伏期为2-24小时,通常6-8小时,孩子误服后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但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送医。
针对儿童误服,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1.出现孩子误服,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果情况严重,第一时间拨打120;
2.将孩子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有害物质;
3.千万不要自行催吐,防止引起黏膜灼伤、误吸等二次伤害,也不要擅自给孩子进食或饮水;
4.将剩余产品及外包装一同带至医院交给医生,方便了解毒物主要成分;
5.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