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为何要掠夺盐?为何盐的产量,会影响到零式战机的产量?

二战时的日军,为何要掠夺大量的盐?难道日军的制盐工业,很落后吗?

日军之所以发动侵略战争,除了侵占土地之外,也是为了掠夺,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物资就是盐。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从大陆掠夺走大量的粮食和各种物资。但是其中掠夺走的盐,却有1100万吨之多,掠夺数量占大陆盐产量的70%之多。这听起来似乎不能理解,作为海岛,海水有的是,怎么会缺盐呢?又为什么会与零式战机的生产有关系?

【当时的日本,是否缺少盐?】

这要分什么用途?不同的用途,对盐的需求数量也不同的。

日本虽然是岛国,四周环海。但是地形的70%属于山地,盐田开发受限。而晒盐所需的平坦滩涂,只占全部海岸线的10%左右。

再加上制盐的方法,主要是晒盐,而日本岛属于湿润多雨的气候。冬季相对温和,水分蒸发缓慢。到了夏季却雨水频繁,造成盐水结晶缓慢。整体是每年水分的蒸发量,仅为大陆地貌的30%左右,晒盐的效率比较低下。所以古代日本的制盐业,是依靠位于濑户内海沿岸的少量盐场。

尽管如此,在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8年),每年能有自产盐4百万石左右(大约是85万吨左右)。当时人口总数大约是1千8百万人,算下来平均一人一天将近150克,将近半斤。所以,日常食用还是够的,甚至有一些富余。

受制于这些条件不足,本土所产盐的质量相对较差。在奈良-平安时代,日本通过遣唐使进口“吴盐”,就是产自江苏的海盐。主要用于当时的贵族,以及幕府成员食用。

除了海盐之外,日本也进行了岩盐的开采。在秋田县等地,虽然有少量岩盐矿,但因开采成本太高,所以没被大规模利用。


当时盐的用途,主要是用来食用。日本菜的味道,给人的感觉是清淡为主。其实这种感觉不正确。只能说日本菜中的一些菜,是以清淡为主。但发酵类的食物,比如味噌,在制作过程中,对盐的使用量还是有需求的,包括调味品酱油等等。还有很多的是用在各种腌渍上,比如糠渍、梅干等等。


【日本缺盐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改变的?】

这种情况的改变,在日军频繁的发动战争之后,特别是二战之后,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之前那种属于食用盐,而战争对军火的需求,使得工业用盐数量激增。

工业盐和食用盐的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以氯化钠为主,但其它物质含量不同。比如氯化钠的含量要大于92%,而食用盐氯化钠的纯度,要大于97%,而且去除其它物质的含量。

工业用盐是制造火药、炸药、氯气、碱类、化工、芒硝、盐酸等等工业品的必需原料。甚至日军战机的航空汽油添加剂 ,也要用到工业盐。

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其中是着重发展工业。这需要土地,特别是大量的工人,盐田面积也逐渐缩小。到了1937年,本土制盐的盐田面积,仅相当于江户时代70%。而所生产出来的盐,却只够1/4的需求。为了保证军工的生产,盐就成了日军必须掠夺的、非常重要的物资。在重要度上,甚至超过了石油。

这在1936年10月的日军会议中,能明显的看到:“鉴于碱,及其它化学工业用盐之需,将达179万吨,其中135万吨之供给,须由外地及邻邦设法保证。”可见当时日军,关于工业盐的缺口之大。


【日军将掠夺而来的盐,主要用在什么地方?】

当时日军掠夺而来的盐,主要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火、炸药的生产。因为盐可以分解出氯化钠,这是制造火药的必须材料。按照当时日军的生产技术,每制造100吨的火药,就需要30吨的盐,来提取氯和钠的离子。而提炼出来的生产硝酸盐,也是用来制作炸药的原料。所以对盐提炼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关联弹榴弹炮弹、地雷等弹药的制造速度和质量。

其次,是生产化工的原料之一。当时日军的航空汽油,需要添加抗爆剂,用来提升战机燃料的性能,而提炼过程离不开盐。包括生产医疗所用消毒剂,都需要大量的盐酸和烧碱。

再次,是各种医疗品,包括生理盐水。按照日军生产的记录来看,制造生理盐水每天就需要消耗600吨的盐。

另外,各种食品的保存,以及士兵饮食的配给。当时日军长期保存的食物,比如腌渍肉类、鱼类,都需大量的食盐。这些制成品,很多都作为行军补给 。

【为什么说盐的生产,直接关系到零式战机的生产?】

特别是盐与零式战机的制造,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为:

当时日军战机,所用的中岛荣12发动机,虽然最大功率能达到1000马力,但这个马力只能维持1分钟左右,然后会衰减为700马力。所以给零式战机减重,是唯一的选择。

机身要轻,还要坚固,这对二战日军所拥有的技术而言,几乎是办不到的。但此时日军科学家五十岚勇,发明了新型的航空铝材,能够同时满足两种需求。

简单说,就是在杜拉铝的基础上,添加金属“镁”和“锌”,就得到了新的铝合金。再经过优化后,使得零式战机的重量,成功的降到了不到1700公斤。

但是这种铝合金的制造,离不开氯化镁。而氯化镁的制成,是通过海水的蒸发,析出含有氯化镁的光卤石,之后再经分离、提纯就可以得到。氯化镁 除了能够提高材料的强度外,还能减轻战机的重量。而本土却不适合大面积晒盐,就得不到必需的光卤石。所以晒盐的的过程,直接关系到零式战机的产量。

【二战时日军,盐的缺口有多大?】

二战日军对盐的需求如此巨大,而弥补的方式只能是掠夺。

日军在1940年,将大沽盐田扩建到40万亩,并将之后所产629万吨盐的,一多半运往本土 。在东北被掠夺的盐,至少超过200万吨。1942年日军占领菲律宾后,接管了当地全部的盐场,绝大多数运回本土。

但到了1945年,日军对盐的需求,每月至少需要7000吨工业盐,否则就不能保证军火的产量和质量。但实际日军能得到的工业盐,不到生产需求的五分之一。

所以经常说,二战后期日军的武器制作,质量低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矿石的缺少。

【那么现在日本还缺盐吗?如何解决的?】

即便是现在,拥有了现代科技,日本的工业盐,仍然依靠进口。比如2013日本国内总共消耗了799万吨盐,其中自产了93万吨,而进口却有706万吨,主要的进口产地是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印度。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在1973年与墨西哥合资成立了盐业公司,拥有100%的销售权。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利用太阳蒸发海水的日晒制盐法。每年生产能力在800万吨左右。

综上所述:当时日军对盐的需求,超过了自己生产的能力。而环境地形和温度,包括制造技术,远远达不到需求量,这就造成了日军对盐的掠夺。说到底,还是资源太少造成的,而且缺少的不是一种资源。在这种情况之下,日军的战争是不可能长久的。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