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你认为的有用,真的有用吗?能悟到这个道理的人境界很高

视频加载中...


庄子经常谈到一个重要的话题: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庄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国当宰相,当然很有用;

庄子自己穷困潦倒,小小的公务员也不做,回家自己种田、打猎、钓鱼,勉强维持一个小家庭的生活,看起来好像很无用。


但是你如果只认为庄子劝人不要做有用之人,这样的结论显然太过简略,完全没有掌握庄子的思想。


庄子反对有用吗?


庄子绝不是反对有用;

他希望人们了解有用、无用的判断标准,和人生的最终目的,这些才是重点。


庄子首先肯定任何东西都有用,不能采用单一标准。

庄子在《逍遥游》中举了一个例子:

宋国有人世代都以替人洗衣服为业。

古代洗衣服要在河边拿木棒敲打,冬天河水冰冷刺骨,手极易龟裂。

这家人有个祖传秘方,可以让手不会龟裂。


一位客人听说此事,愿意出一百金购买他的药方。

洗衣人于是召集家族会议,商量这件事:

我们世代替人洗衣服,所得不过数金而已;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以赚到一百金,就卖给他吧!


可见一百斤显然是很大一笔钱,远远超过洗衣服获得的收入。

药方卖给客人是否会带来同行竞争,洗衣人一时也顾不了那么多。


客人拿了药方,便去游说吴王,声称自己有办法打败越国。

吴越两国长期交战,此时恰逢越国兴兵来犯,吴王于是派他担任将领,冬天与越人在江上作战,结果大败越军。


因为冬天交战,吴国士兵手上都涂了药膏而不龟裂,越国士兵的手则全部冻裂,连武器都抓不住,完全无法和吴军对抗。

客人因而得到封地作为奖赏,加官进爵。


同样是不让手龟裂的药方,有人只能世世代代替人洗衣服,

有人却可以用它裂土封侯,

这说明任何东西要设法应用得恰到好处。


由此可知,庄子并非反对有用,而是不要仅局限在小的方面发挥功用,让自己累得要命,要设法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大的方面。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


《庄子·秋水》篇中列举了不少例子,说明一样东西只能针对特定方面“有用”,无法面面俱到。


譬如,一根很大的树干可以冲撞城门,却堵不住老鼠洞,堵老鼠洞一根树枝就够用了;

千里马可以日行千里,但是捕捉老鼠的本事不如野猫和黄鼠狼。


对于人的世界,庄子特别提醒人们注意:

有些人固然是人才,可以为人所用,发挥才干,但到头来可能提早结束生命;

另外的人可能算不上人才,说不定却可以安其天年。


有关“用”的话题,最精彩的故事是在《庄子·山木》中讲述的。


庄子带了一群学生上山,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工人在树旁休息,却不加砍伐。

庄子问他什么缘故,伐木工人说:这棵树没有任何用处。


伐木工人很有经验,一看就知道这棵树里面是空的,连最普通的窗户、门板和桌子都不能做。


庄子一行人从山里出来后,借住在朋友家中。

朋友很高兴,吩咐僮仆杀鹅来款待客人。

僮仆请示说:一只鹅会叫,另一只不会叫,该杀哪一只?

主人说:杀不会叫的那只。


我小时候住在乡下,知道鹅是很厉害的,可以替人看门,陌生人来了,鹅会大叫着追赶,不会叫的鹅就没有用。


第二天,弟子请教庄子说:

昨天山中的树木,因为无用而得以保存;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无用而被杀。

老师打算如何自处呢?


庄子说:我将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


是标准答案,重要的是确保安全,该有用就有用,该无用就无用。


了解与判断


想要达到庄子所说的境界,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智慧:


一是,了解人情世故和生存的安危法则;

二是,能够根据情况做出准确判断,针对不同处境有不同的表现。


庄子并非要人完全无用,他所说的重点是:

全身保真,保全生命,真正做自己。


关于“有用无用”的判断,一般人都把“有用”界定为升官发财,

而庄子则提醒大家思考:


为了升官发财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

如果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生将得不偿失。



庄子的智慧


庄子对于“有用无用”的看法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必追求特定的有用。

特定的有用可能会让人付出高昂的代价。


第二,化解对有用的执着。

大家都想念重点学校,毕业后在大公司和好行业里工作,赚很多钱,认为这些很有用。

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因为光鲜亮丽的背后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三,安于自身的条件。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不能为了追求有用、为了具备某种专长或能力,就不顾一切。


第四,珍惜此生,乐天知命。

世间万物都有用,但只有人能做出选择。

人会选择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理由而让自己变得有用,此时就要衡量得到与付出是否成比例。


人生在世要安于现有的条件,脚踏实地,就地取材,自得其乐。


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处境,人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有用,

所以该发挥时则发挥,但要适可而止;

无法发挥时就欣赏别人发挥,这样才是对有用、无用的正确认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