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8位兵团副司令员,有2位没评上开国上将,这是为何呢?

四野名将如云,都说四野实力强大。可不怎么滴,四野四个兵团,除了四位兵团司令员非常厉害之外,8位副司令员,竟然大部分也都是上将军衔。

只有两位不是,一位是彭明治,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一位是贺晋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其实,要说起来,这两位并非资历浅,也不是能力不够。彭明治相对有些低调,但要知道13兵团里,可是有梁兴初和钟伟这样的一等一的猛将,他能够担任副司令员,可见实力也不可小觑。


第12兵团由肖劲光担任司令员,陈伯钧、韩先楚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伯钧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革命,红军时期就做过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陈伯钧担任359旅旅长,也是6位旅长之一。韩先楚论资历不如陈伯钧,但他是从25军出来的,也担任过师长。在东北,他更是打出了”旋风司令“的威名。

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第一副司令员李天佑,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明治。李天佑15岁时就参加了百色起义,是红7军中一位骁勇善战的虎将,尽管缺席了大部分抗战,但在东北,他也是带出了威名远播的1纵。


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副司令员黄永胜、刘震。黄永胜也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革命,其勇猛程度不亚于韩先楚。刘震和韩先楚一样,来自红25军,他能够坐稳2纵司令员的位置,可见其能力不一般。

15兵团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为洪学智、贺晋年。洪学智文武双全,既能做政委,又能做军事主官,是军政皆能的名将。


所以,如果我们看下他们的革命经历,就会明白,这些将领,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上,足以被授予上将军衔。

那么,为何贺晋年和彭明治偏偏不是上将呢?

我们先说贺晋年,他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红军时期担任过军长,这个级别可是非常高了。

抗战期间,他的表现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他留守大后方。尽管如此,还是由团长升任旅长。也没有和奋斗在前线的猛将们拉开距离。

到了东北战场,他也是从地方军区工作开始,担任了纵队司令员。可以说和韩先楚他们都是同步在进步的。尽管名气可能没有旋风将军大,但功劳也不小。


按照他的资历来说,他是有着开国上将的资历的,但因为受到高饶事件的影响。在授衔时,贺晋年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其实贺晋年一度差点被授予大校军衔,是主席亲自批示,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

因此,贺晋年没有被授予上将,他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

那么彭明治呢?彭明治是黄埔一期毕业的,1925年就入了党,参加过南昌起义。这个资历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很多上将还比不过。

彭明治在红军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担任参谋长一职,做过红一师参谋长、红二师参谋长,军事素养高。当然,他也带过兵。在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担任红7师第19团副团长的他,参加指挥红19团与粤军对战,彭明治手挥大刀,带队扑向粤军,夺回阵地。此战,彭明治名声大振,被称为“悍将”。


抗战期间,彭明治担任过参谋长一职,但也当过军事主官。曾奉命率部2700余人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并扩编为苏鲁豫支队,任司令员,领导开辟苏鲁边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彭明治任新四军第3师7旅旅长。

抗战胜利后彭明治去了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7旅旅长,尽管他表现也很抢眼,但与那些早早就担任纵队司令员的将领比起来,进步还是慢,到了1949年初他还是一名旅长。一直到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并将东野的第2兵团改称为四野的13兵团时,彭明治才连升三级,晋升为了13兵团的副司令员。

彭明治尽管资历很老,但在革命年代更多的是作为参谋长,而且在解放战争期间,升迁比较慢,到了1949年才由旅长升任兵团副司令员,时间还是太晚了。

因此,彭明治被授予中将是合理的。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