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那么多,为什么这套可以从5万+竞品中脱颖而出?

假如打开当当搜索页面,输入“成语故事”,立马能有5万+件商品在眼前弹出。既有国学经典,又有小学生新课标必读,成语同类书这么多,到底给孩子选哪套呢?

其实出版社也有同样的疑惑:该怎么做成语书,才能做出让孩子喜欢读、家长放心买、学校放心用的成语书呢?

《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用数据说话:16人参与的主创团队,打磨3年,今年5月问世,1周内登顶当当新书榜榜首。截至发稿,它依然在新书榜的前3位。

这套书的幕后研发团队是歪歪兔童书馆。很多关注早教的家庭以及经常刷当当网童书排行榜的童书编辑们,对这只粉白兔子想必不会陌生。

定位于原创童书品牌的歪歪兔童书馆,是本土功能性童书的开创者之一。自2007年成立以来,推出的儿童情商、财商等系列童书,以及家庭早教产品《歪歪兔情智乐园》系列,销量累计近亿册,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早教必备读物。

近些年,歪歪兔还在尝试开设跟读者更为接近的线下实体店。比如这些

歪歪兔在北京的本部,有很受孩子欢迎的手工姐姐工作坊。

这家公司还从事早教动画等视频产品制作,《歪歪兔系列认知动画片》曾在央视热播多年。他们跟中兴通讯合作过的一个儿童教育项目,还获得过英国知名运营商杂志评选的“运营商增值业务大奖”。

回到这次的采访重点哒!

歪歪兔团队这次出品的新书《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就凭借一个创新点——“分类”,“干掉”了竞品若干。

WHY?HOW?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这家做儿童原创IP的公司到底是如何做研发的。

采访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来自《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责编宋老师,后一部分来自插画师敏君老师。

责编篇

With宋编

Q:宋编亲历了这个项目研发的全过程,从立项到出版,用了多久?

A:这个选题最早2016年就提出来了,后来进一步优化完善选题,正式立项是在2017年年初,到今年5月上市,整个周期是三年多。

Q:能说说做了哪些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吗?

A:从2016年提出选题开始,为了让《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从市场上的童书竞品中脱颖而出,策划团队将突破点放在:内容做到好读好用,形式推陈出新,改变“成语”在儿童印象里的距离感和枯燥感。

在选题策划之初,我们对市场上比较成功的案例做了很细致的分析。卖得好的竞品各有所长,比如,有的故事很生动,有的插画品质较高,有的收录成语故事较多较全……但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欠缺,就是大家在做成语故事时,可能重点都放在故事上,而忽视了孩子们读成语故事还有一个很重要、也很实际的需求,就是我们要学成语、用成语。这甚至可能导致孩子们在读故事时,根本没意识到这个故事的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表现力的词汇,可以在说话、写作文时把它用起来。当然,一些成语故事书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成语解释、近反义词、例句,都是为了学习和使用成语。但是,提供了这些知识点,是不是就能让孩子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很好地学习、掌握成语了呢?我们想解决这个问题。

Q:怎么解决?

A:不管是完成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还是学习和记忆新知识,分类都是一个可以简化任务的好方法。所以这个选题要做成分类成语故事,是最早就定下来的。但具体该怎么分类呢?市面上的成语故事大多都没有分类,只有简单排列,按音序排、按笔划排,相邻的成语故事间可能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我们设想过多种分类方法,比如按产生年代、按故事出处等,但比较各种分类,只有按成语含义和应用场景分,对于孩子的学习和使用是帮助最大的。

具体来说是,500个成语故事共分成“写人和描景”“情绪和神态”“品质和性格”等20大类,一册两类。附录中的8000多个成语,在20个大类之下又分为400多个小类,便于孩子在学习时把这些成语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地存放在大脑中,在使用时,提取成语就变得简单了。写作时,也可以直接到相应的分册附录中按类查找,选用合适的成语。

Q:这套书分成“写人和描景”“情绪和神态”“品质和性格”等20大类,分类标准是怎么制定的?为什么这么分?

A:分类标准就是方便学生学习和使用。这套书是按照成语的含义和应用场景进行的分类。阅读故事时能形成一种主题阅读,对比异同,加深记忆。学习成语时也能按分类进行系统学习。在成语运用上则更加方便。学生写作文,都会有一个主题,具体的场景。比如说要写《春游》,那开篇可能就要描写一下春天的景色,你就可以到“描景”中去找合适的成语。这个大分类下又有小分类,甚至把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成语都分列出来了。

Q:7~14岁的年龄跨度其实挺大,低年级孩子会不会觉得高年级的“成语”太难?而高年级觉得低年级的内容太过简单?怎么解决这种阅读不平衡的问题?

A:年龄跨度确实挺大,其实还不止7~14岁,事实上这套书一直可以读到高中,因为涵盖很大的量,很多成语故事成人也不了解,读起来也没有问题。而且,学龄前孩子同样可以看,你给他读故事,大部分故事也都是能听懂的。

至于阅读平衡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读法。比如说学龄前孩子,主要是看插画、听故事,熟悉成语。到了小学低年级,在这个基础上,他就需要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并记住这个成语。小学中高年级后,就可以去了解关于这个成语、这个故事更多的相关知识了。我们有一张图可以直观说明这种阶段性的阅读目标。

简而言之就是,低年级的了解简单知识,高年级就去了解更丰富多样、难度更大的内容,比如成语出处的文言文阅读等。至于故事本身,也不能用难度来衡量,越成熟的读者,越能从同一个故事中读出更多的含义,理解更加深刻。

Q:每一个成语,分出处、释义、近义词、反义词、故事、例句、成语个性。前6个都比较好理解,成语个性是指什么?

A:很多成语和成语故事会有一些非常独特、很值得一说的相关知识点。比如有的成语,现在看它是个褒义词,可它最初却是地地道道的贬义词,有的成语,则正好相反。而有些成语使用时要特别谨慎,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用错,这就需要对它的含义、用法作更加细致的分析。有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很有故事的人,他的另外某个故事、某种事迹,也值得讲一讲。或是故事中提到的某个术语、某种风俗,大部分读者可能不太熟悉,我们也会对其有更具体的介绍,如此等等,关于成语故事独特性的拓展知识点,就放在“成语个性”版块里。

Q:《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有多少位主创参与?

A:歪歪兔是有6位同事加入了这个项目组,包括3位编辑、两位设计师和1位负责插画、版面等视觉效果的艺术监制。整套书10册,500多幅插画都是由同一位插画师敏君创作的。和插画风格的统一性要求不太一样,文字方面我们倒希望不同类型的故事能有一些不同的风格,比如历史类的故事需要相对简练和更加严谨,寓言类故事文学性更强,而在中小学生学习需求方面,一线老师肯定更有发言权,所以我们精心挑选、邀请了8位作者,其中有历史专业出身的写作者,儿童文学作家,也有一线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文稿出来后,还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的古代文学教授苗怀明博士负责整部文稿的审订工作。所以算下来,我们这个主创团队“里应外合”总共有16人。

Q:能介绍下主创人员是怎么跟作者进行日常沟通的吗?

A:不论是插画还是文稿,都有很多需要和作者沟通的地方,所以我们主要用的是最方便直接、最快速的即时通信软件,有些问题文字难以说清,或是不容易取得共识,也经常要用电话或是视频会议来讨论。

Q:在整套书诞生过程中,主创们觉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A:难的地方很多,对于编辑来说,最开始找合适的作者很难,后来找作者催稿很难,和插画师一遍遍讨论修改,吹毛求疵地挑细节,生怕插画师会崩溃。

Q:这套书的版式思路是怎样的?

A:版式主要是由歪歪兔的首席设计师侯老师设计,有很多巧思,比如例句前面的图标,是一双小手捧着一个栗子。还有两个句子前的圆形小图标,张着小口:一个朝右上方,一个朝右。这也是为了区分这两个句子前一个是从古今作品中挑选的例句,另一个是作者造的更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句子。

对于设计来说,确定整体装帧设计的风格很难,成语故事本来讲的就是传统文化,整个版式过多地使用传统元素就会导致整本书陈旧与落伍,缺乏新意,但是又不能完全抛开传统的元素,所以设计上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好很重要。

内文上,版式几经修改,从最开始采用一些过于传统的边框装饰元素到现在最终确定的有趣味性的小图标,也符合该书的受众群体,活泼简洁。设计元素的配色根据每个插图的故事的色调来搭配,很好地与主图融合、统一;目录上,选用大场景图将目录文字与图结合呼应,产生故事性;封面也是多个风格中确定用书中不同的图组合而成。

《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版块示例

套盒上细腻的纹理和古朴有趣的插图,与整套书的风格相得益彰。

画师篇

With敏君

Q:敏君老师参与到这个项目的缘起是?

A:我的主业是在做艺术类的教育工作,也一直在从事艺术创作,已经参与歪歪兔的童书插画创作挺久了,刚好之前合作过《呼兰河传(绘本版)》的宋编就拿着这个找到了我。我一看,题材挺合适,然后这种类型之前也没做过,想尝试一下,就开始了这个项目。

《呼兰河传(绘本版)》插图

Q:与策划方的合作方式和状态是什么样的?

A:每当有合适的题材出来的时候,编辑会把文本先发给我看,我在阅读完过后,如果时间上和绘制风格上合适的话,我们就会开始合作。我和宋编他们这边是很融洽的,而且更多时候像是一种双方一起去完成一个新作品的感觉。

在最终作品出来之前,会经历分镜-草图-线稿-色稿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完成时,我们都会对该阶段的插画进行讨论,这样能够确保我在理解上或者在图文贴合度上的不出现偏离,即使出现了也能及时修改和调整,双方都是同步的,所以这样的合作就会很舒服,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也能比较高效。

部分草稿

Q:这个插画任务对你来说有难度吗?

A:脑海里第一反应没有觉得难度很高,但是随着任务展开,就发现其实并不轻松……首先,整套书里的成语涉及到的时间跨度大,分布在不同的朝代,这对于绘制之前的前期资料收集要求比较多,包括在画面中会出现的所有服饰、日常用具、交通工具、色彩搭配、动植物类型等等。

紧接着就是对每个成语的理解,在阅读完每个成语的文本故事后,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有自己的理解,并且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转化,表现在画面当中,希望做到图文一致,让读者在看画面的时候就能立马对该成语的意思有一点点了解,这一步难度非常大,所以也是频繁地跟宋编讨论,在草图阶段就修改了好几次,算上分镜、草图、线稿、色稿等等,肯定有十次以上了,光是宋编给我的返稿意见都有几万字了(笑)……

成语故事“三令五申”的素材参考

Q:市场上的成语故事并不少,现在这个风格是如何确定的呢?

A:在绘制前,我看了很多市面上的成语故事,画得好的大部分都是走水墨感觉的插画风格。因为成语故事系列就是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所以在绘画时也是延续了水墨的感觉,比如整体是毛笔勾线,在上色时会叠加一些较为丰富的纹理,色彩的选择上也是比较鲜亮的,以区别于市面的成语故事插画。

这个风格也是我们讨论了很久的,我画了好多张试稿,人物设计上用的不是太写实的形象,想要对人物的情绪表现力更强一些;在考虑到文字排版的基础上,用上了我能想到的画面构图,希望每张插画是有一点电影感(大学本科学影视美术专业的缘故)和情节感的。

试稿之一

Q:插画在这套书里的作用您认为是什么?

A:这套书里插画的比重挺大的。有的插画着重展现故事情节,有的着重表现成语的含义,更有一些插画比较好地同时兼顾了这两者。我当时在创作时,也是希望最后这一类插画越多越好,这样小读者在看插画时,不仅能对故事有直观的了解,还能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当然,这500多幅插画也大大提升了整套书的颜值,让孩子们的学习和阅读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Q:你参与童书创作有多久了呢?怎么理解这份工作?

A:我参与童书创作差不多4年吧,读研时开始的。从成为歪歪兔童书馆插画师的一员那天起,我就开始在童书插画这条路上摸索,仿佛打开了人生的一扇新窗户。这份工作让我认识到了文字的魅力和插画的力量,还有怎么样去讲一个故事。

有的童书文字比较多,插画是辅助性的,那么我在绘制时就需要做到精准,要提炼出文字的中心思想,融汇在一张画中;有的童书文字少,甚至是无字的,那么插画就很重要了,读者仅仅通过插画就要读懂整个故事,那么在草图阶段就需要对整个故事的分镜进行设计,通过画面里的每个元素串联起整个故事。在为童书做插画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会用画面讲故事,这让我有不断的创作热情,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笑)。

《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内页

Q:作为插画师,觉得是服务于固定的机构好,还是自由灵活选择项目更好呢?

A:对于插画师来讲,遇到好的故事,自然就会有画面感,就想画下来,歪歪兔的文字就是这样的。合作间的沟通很频繁时,我们会就画面里的每个细节进行讨论,也会有头脑风暴的痛快感。在童书插画的路上,我也还在成长,所以希望接下来能够多尝试不同的故事类型,比如一些脑洞比较大的、探险类的、中国风的,或者跟传统文化相关的民间故事等……当然也想尝试一些抽象些的。

试稿之二

- end -

本文转载自“乌拉拉童书国”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举报